《現代世界六百年》導讀:將西方經驗放回全球脈絡,「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世界六百年

  发布时间:2024-05-19 01:33:2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劉慧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導讀】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世界六百年本書討論「現代世界」在六百年間的形成過程。作者多方運用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以「敘事」定位本書,也表明了此書的原創性主要在於 。

文:劉慧(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導讀】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現代現代世界六百年

本書討論「現代世界」在六百年間的形成過程。作者多方運用不同領域學者的世界世界研究成果;以「敘事」定位本書,也表明了此書的百年百年原創性主要在於框架結構。另一方面,導讀作者在緒論中解釋「歐洲中心主義」的將西「西方崛起」敘事,對照出本書採「全球史」和「環境史」的驗放視野,以超越西方崛起之說,回全提供更開闊和深刻的球脈敘事。

作者筆下的絡加現代世界是工業化的、由民族國家組成的州學中世界。這是派眼相對於以煤或石油為主要能源之前的「舊生態體系」,以及相對於傳統中國、現代現代蒙兀兒等帝國政體而言。世界世界但以此二源自西方的百年百年標準來定義現代世界,為何不構成歐洲中心或西方中心?這就要回到構成本書敘事的導讀全球史研究取徑。本書作者與《大分流》作者彭慕然同為著名漢學家,同屬加州學派。此學派主張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把過去學者視為西方獨特的發展或條件,與世界其他地區對照,比較其異同,考察其連繫。除了將西方經驗放回全球脈絡的學派特點,本書進一步加入環境史的研究取向,討論人的活動與環境的關係。

與《大分流》相同,此書的核心是工業革命。在加州學派之前,對於工業革命以及其代表的效率提升、經濟成長已有許多研究。工業革命初起時的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已經強調自由市場、專業分工的重要性。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馬克思批判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韋伯提出的新教倫理都試圖解釋工業化的出現和歷程。二十世紀史學界往前探索歐洲近代、中世紀甚至更早時代的歷史,尋找工業革命的文化、技術或制度基礎。世界體系理論的學者則重視歐洲核心區如何利用邊陲區的資源或市場。

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是突來的斷裂性改變或是長期持續累積的結果?是由物質基礎還是文化習俗所造就?是由政治財經制度還是科學技術條件來決定?歐洲內部因素和亞非美洲外部因素哪個更關鍵?學者各有看法,眾說紛紜。《大分流》一書的創見是: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前,英國或歐洲先進地區與中國、印度的先進地區在生活水準和生產效率上「驚人地相似」,直到工業革命才造成了東西方的「大分流」;而英國能成功工業化,是因為美洲殖民地和煤礦(以下有簡短說明)。

本書重點與此相若,但本書作者年紀較長,其研究成果亦為《大分流》一書所引用;且本書更多了環境議題、二十世紀以降的世界,及經濟史以外的發展,為讀者提供更廣泛、更易讀、也更有勸誡意味的世界工業化史。

本書除前言、緒論之外共有六章。第一、二章解釋工業化之前的「舊生態體系」和處理十五世紀末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之前的舊大陸貿易體系。在舊生態體系中,生產得靠人力和獸力,二者都依賴食物提供的蛋白質和能量,也就是來自太陽能和地上植物行光合作用。舊大陸的貿易以印度洋為中心,最高明的製成品來自中國和印度,最專精的商人和船員則來自伊斯蘭世界。

作者強調此時的印度洋沒有指揮中心,沒有船隻需要武裝或港口需要防禦。十五世紀初鄭和下西洋,船隊中包括水師,但從不以武力排擠他國商人、干預貿易。相較之下,幾十年後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洋,劃時代的意義在於開啟了「武裝貿易」。

舊大陸貿易體系已經有「廣泛且具有系統的互動與連結」,十六世紀則開始涵蓋新舊大陸的全球「規律而持續的接觸」。第三章介紹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中晚期(一五○○至一七七五年)亞洲、美洲帝國以及歐洲的多國體系。帝國方面,作者從中國、鄂圖曼帝國等,介紹到美洲的阿茲特克以及印加帝國,帶出了西班牙在十六世紀初期征服後二者,占領墨西哥與祕魯,於此後百餘年間從美洲礦場挖掘出巨量白銀。

從全球史的角度,這些白銀最後大多流入中國。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中國的絲織品等製成品物美價廉,吸引歐洲人消費,但也是因為明代迫切需要白銀以作為國內貨幣。作者引用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弗林(Dennis Flynn)、吉拉爾德斯(Arturo Giraldez)等學者的研究,讓讀者看到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多產的經濟體」,以及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可能才是「真正推動現代世界形成」的力量,因為這讓歐洲有持續的動機經營美洲,以取得白銀和中國交易。

從環境史的角度,作者細數舊大陸的天花、瘧疾、黃熱病等疾病傳入新大陸的過程,以及新大陸原住民人數大減,森林恢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可能因此造成十七世紀全球氣溫下降,進入小冰期。

本章另一重點是多國體系。雖然筆者認為查理五世或腓力二世應該沒有將全歐洲建立成西班牙帝國的企圖,但無論如何,本章交代歐洲各國的長期軍事衝突,以及十七世紀中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接連落敗,英國、法國脫穎而出,於是其中型規模成為歐洲其他政治體的範本。而英法兩國之間的競爭,促使它們各自採行重商主義的保護政策以增強國力,例如英國的《航海法案》就管制了美洲殖民地的航運與貿易,務以母國利益為先。

歐洲在十六世紀開始經營美洲,採礦、開闢使用非洲奴隸人工的種植園,造就蓬勃的大西洋貿易,歐洲因此有機會加強經濟實力,拉近與中、印的距離。第三章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多產的經濟體」;到了第四章,主客易位,「十八世紀中國的『先進』程度不輸世上任何其他先進國家,甚至更高」,中國的先進成了驚奇之事。這句引文的立場,表現了加州學派的重點。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