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街有機書店:老屋翻修意外帶動老街創生,有了空間就足以承載各種議題 - 夜上海论坛

貢寮街有機書店:老屋翻修意外帶動老街創生,有了空間就足以承載各種議題

  发布时间:2024-06-29 04:09:2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採訪撰文:李盈瑩研究編輯: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火車駛抵貢寮站,徒步穿越地下道,再沿著大橋越過悠悠緩緩的雙溪,來到曾是地方上最繁榮的貢寮老街。早年的貢寮街包辦了在地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各種型態的 。

採訪撰文:李盈瑩
研究編輯: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火車駛抵貢寮站,貢寮徒步穿越地下道,街有機書街創再沿著大橋越過悠悠緩緩的店老動老雙溪,來到曾是屋翻外帶地方上最繁榮的貢寮老街。

早年的修意貢寮街包辦了在地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各種型態的空間店鋪都有,既是足承載各種議菜市場也是百貨公司,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貢寮人口外移,街有機書街創街上僅剩零零落落的店老動老雜貨鋪、藥局、屋翻外帶老式理髮廳,修意以及一間終年常在的空間老診所,服務著以獨居長者為主要人口的足承載各種議舊聚落。

翻修老屋成立書店,貢寮意外帶動老街創生

如同台灣各地偏鄉的命運,位於里山里海的貢寮鄉,往昔生活裡的日常所需皆由大自然的一切來供應——伐木製炭、溪流捕魚蝦、採煤礦、砍竹編製為器皿、闢梯田種水稻……等,各種農漁礦業興盛繁絡,直到石化業與工業興起,多數父母盼望子女能透過教育以翻轉社會階級,於是大批四、五、六年級生湧往城市求學與工作,貢寮與周邊鄉鎮逐步走向了凋零化。

然而,貢寮街近兩年開始有了些微變化,幾間老屋換上新的風貌,各種議題也悄悄在聚落間發酵運作。原先在新竹關西老街投入地方創生工作的團隊,2018年來到位於東北角的貢寮,承租了街頭的老房子作為「貢寮老街駐地工作站」,後續再將貢寮街中段心臟地帶的閒置空間,運用自身老屋翻修再造的背景專長,重整為「貢寮街有機書店」,期望在整個地方創生的計畫中,以空間來承載地方上的不同議題。

有趣的是,團隊著手將老屋改頭換面的過程中,無意間帶動了整條老街的復甦。

從最早的工作站與書店,長年在貢寮投入水梯田復育的人禾基金會,也將書店隔壁的老屋翻新,整理為「狸和禾小穀倉」,作為貢寮友善稻米販售展示與推廣自然教育的場域;後續又有在街角成立的「73貢學堂」,除了興辦地方課程與講座,也結合「雨布丁咖啡紀事」對外提供餐飲;其餘還有將老屋改造為長照服務據點、小型美術館、鑲嵌玻璃工作室、佛堂精舍等不同用途的人們在此遍地開花,使得整條老街逾十分之一原先荒置多時的空間被活化利用了。

是書店,也是通往草嶺古道的休憩點

「有機書店」一詞可能多數人較為陌生,它的發起模式是透過各方捐書來成立一間書店,之後再透過「只換書不賣書」的過程,讓顧客帶一本自己的書來交換店裡任一本書,並捐獻20元供書店的水電等基本開銷。這樣的模式一方面能降低經營書店的門檻,也令知識的交流更為活絡,目前除了「貢寮街有機書店」,新竹、苗栗、台中、宜蘭也都有分布。

由於貢寮正位於昔日淡蘭古道的中繼點,早期淡水廳的商旅為了翻山越嶺來到葛瑪蘭廳(也就是現今的宜蘭),為避免途中遭遇山區強盜侵擾,多半會在貢寮休息過夜、聚眾人氣,隔日再一同結伴出發。如今交通發達了,貢寮雖失去中繼站的角色,卻仍是登山客往來草嶺古道的必經之地,因此團隊在書店內特別規劃了步道登山的特色書區,並提供簡易茶水供山友休憩。

貢寮有機書店_外觀_(2)圖:李盈瑩

讓貢寮成為更適合移居生活的地方

有了空間,就足以承載各種議題。

剛來貢寮時,團隊在許多地方議題中盤點資源、摸索脈絡,起初也曾走錯路,比如最初以為帶來人潮的貢寮海洋音樂季能與地方產業串連,然而仔細探究,對在地人來說,全年就那三天能做生意,幾如煙火般曇花一現。

於是幾經沉澱,團隊決定從醫療與教育兩大層面切入。根據其觀察,貢寮其實很適合作為中年移居者的衛星城市,此地的火車便利,通勤城市僅需一小時車程,可在此建立規律的生活型態,加上里山里海的生態豐富,甚至老街後方開闊的山谷還有菜園耕地,生活品質好,步調也較城市悠閒緩慢。而要吸引青壯年人口的移入,讓偏鄉成為一處可以生活的地方,就必須讓此地的醫療與教育更加完善。

在醫療方面,團隊與貢寮街上的老診所合作,將「樂文診所」的騎樓地板重新翻整,以解決原本磨石子材質容易造成雨天濕滑的問題,然後由於當地長者多由外籍移工協助照料,經由院長章殷超的提議,診所內設立了一處「新台客小舖」,集中販售東南亞的零食與食材,讓這些長期照料他人的照顧者,也能被照顧自身的需求。除此之外,亦舉辦多場關於長照議題、病人自主權法的講座,吸引不少在地長者前來關心自身的老年大事。

在教育方面,「貢寮街有機書店」連結了貢寮國小與鄰村「雙溪一十四」的劍道館,以社團模式開啟全新的視窗,讓學童每週搭一站次的火車,透過劍道活動修養身心。加上團隊認為:「如今網路普及,知識不再是中央集權化的存在,而是能夠過不同的地方學,將學習拉到各場域,讓孩子受到環境的刺激與引導,產生多元的感受與學習。」因此他與「73貢學堂」合作,希望將貢寮豐富的生態環境,推廣為外縣市共學團的場域。

貢寮老街圖:李盈瑩

書店轉型,讓地方各族群能交流與融合

兩年期的地方創生計畫即將來到尾聲,為了讓書店空間能夠持續存在於老街上,團隊不斷留意可能的人選,所幸一位經營禮品製作的友人打算接手書店,預計將書店二樓改建為背包客棧,同時利用閒置空間作為禮品加工的場所。團隊觀察道:「貢寮有許多外配婦女,每日早出晚歸到城市工作,若能有這樣家庭代工的工作模式,不僅能提供在地婦女留在家鄉的機會,也能形成一處平臺,讓來自異鄉的她們能彼此交流。」

對團隊而言,一個地方有了空間就會有人、有了人就會有溫度,從事地方蹲點工作,許多事物都是邊做邊發現的,從一無所知到各種議題出乎意料的碰撞與連結,然後路就會越走越寬,探見諸多的可能性。

更多國內外地方創生案例,請詳見《地方創生way》第5期青勝於藍號「地方創二代」(中衛發展中心出版)。

延伸閱讀

  • 閒置空間再活化:日本百年小學廢校轉型,如何為地方帶來觀光熱潮?
  • 東京「不動產創生」實驗:賣咖啡的老屋洗衣店溫暖整個社區
  • 台灣人真的「欠」誠品什麼嗎?從這間書店的開幕與閉幕談起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