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銘《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一個歷經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 夜上海论坛

李志銘《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一個歷經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发布时间:2024-06-26 08:54:1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李志銘第十三章 一個歷經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在台北的音樂廳或咖啡屋,除了「稻草人」沒有人敢老遠把陳達請過來唱歌,因為他的歌,既不商業,也不流行,可是他的歌卻使人想起泥土,鄉愁與遠 。

文:李志銘

第十三章 一個歷經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在台北的音樂廳或咖啡屋,除了「稻草人」沒有人敢老遠把陳達請過來唱歌,李志歷經因為他的銘藝歌,既不商業,術與書的式個手思也不流行,懷舊可是未來他的歌卻使人想起泥土,鄉愁與遠方……如果你聽過披頭,滄桑陳達滾石或鮑布狄倫,民的時代現而沒有聽過陳達,族樂只能表示你心胸不夠開闊,想起象生活不夠豐富……一句話:你的搖滾精神是假的。

——〈來聽陳達把歌唱〉1977年《滾石雜誌》稻草人音樂屋活動宣傳文案

對於島內文化界而言,李志歷經一九七七這年可說是銘藝台灣民歌史上接連發生多起重大事件、以至影響世局變化最關鍵的術與書的式個手思一年:舉凡從去年底到該年初(1976.12.25-1977.1.24)恆春民謠歌手陳達(1906-1981)受邀前往台北「稻草人西餐廳」駐店開唱;二月「民歌採集運動」發起人之一的史惟亮罹患肺癌過世;三月陳達應邀參加淡江大學主辦「中國民俗歌謠之夜」;四月許常惠、張照堂、懷舊向子龍等策劃陳達參與演出的「第一屆民間樂人音樂會」正式登場;

五月台灣當代文化界導師- 戲劇學者俞大綱過世;六月「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再版當年(1971)史惟亮為了資助陳達的生活困境而錄製的專輯《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重新問世;十二月台灣首位民族音樂學博士呂炳川與日本「勝利唱片公司」(Victor Records)合作出版《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の音樂》唱片專輯獲得該年度「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賞」,成為當時音樂學界揚名國際的「台灣之光」。

1971年史惟亮為了資助陳達的生活困境而錄製的《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封面Photo Credit: 蔚藍文化出版
1971年史惟亮為了資助陳達的生活困境而錄製的《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封面。(古殿樂藏提供原件,作者翻拍)

其中備受各方人士矚目、綽號「紅目達仔」的陳達,自從十年前(1967)透過史惟亮、許常惠分頭率領「民歌採集隊」在恆春鎮大光里砂尾路旁一處破舊低矮老屋「被發現」之後,這個原本沒沒無聞的窮苦老人(當地鎮公所登記有案的無業一級貧戶),一夕之間旋即以被遺忘的「民族音樂瑰寶」、「鄉土傳奇人物」頓時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不久,這股短暫的熱度很快退潮。此後數年間,相關新聞逐漸歸於沉寂,台北文化界似乎已忘了陳達。直到一九七二年《漢聲雜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相繼報導素人畫家洪通(1920-1987)的作品,連帶引發民間社會鼓吹「回歸傳統、關懷鄉土」的大眾文化熱潮再起,從文學、美術運動席捲到了音樂領域。當時,中國電視公司編導王曉祥獲報前往探訪洪通畫室,並拍攝了一部短片,在中視《新聞集錦》節目播放。時任中視新聞部攝影記者的張照堂,也趁著轉播南部少棒比賽之便,特別趕到恆春去訪問陳達。

一九七七年二月《國際視聽月刊》第19期刊登「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邀請陳達在圖書館由許常惠主持的專題演講中做現場演唱。

阮要來去台北作歌星

早自年少時期,陳達就很喜歡彈月琴唱歌,因此難以適應一般工作。後來他前往台東投靠二姐陳招,並以打零工、到處唱歌維生,直到十七、八歲才返回恆春。閒暇之餘,陳達經常背著月琴到處流浪,足跡遍及大恒春地區,甚至遠至楓港、台東等地。但凡遇有婚嫁、廟會、節慶等埸合,往往就能即興獻唱,只要有頓飯吃或少許賞錢,便心滿意足。在史惟亮錄製的《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便收有陳達早年搭乘「撫順丸」號,經由海路從恆春到台東沿途走唱的親身經歷。

根據許常惠最初發表在《東海民族音樂學報》的論文〈恆春民謠「思想起」的比較研究〉內容記載,當年(1967)許常惠與史惟亮發起「民歌採集運動」,不僅在恆春地區「發現陳達」,同時也找到了多位擅長演唱「恆春民謠」的民間樂人,如:吳知尾、王惠芬、廖玉花、張清來、魏萬、黃公愛、林添發、潘阿春等。

然而有趣的是,雖然當時恆春地區不只陳達一人唱民謠,但以他這般完全沒有家庭和固定工作的包袱,同時大半輩子四處流浪走唱的案例卻是絕無僅有。除此之外,由於陳達本身孤獨的身世,一口蒼涼沙啞的獨特唱腔,加上極富戲劇化的走唱生涯,且能將日常生活所見所聞、乃至當下的社會事件作為詞曲素材,信手拈來進行即興演唱(improvisation),並搭配月琴伴奏。事先完全不需提綱構思,彷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陳達魅力」。

舉凡台大對面的「稻草人」(1977)、淡江大學的「中國民俗歌謠之夜」(1977)、林懷民編創「雲門舞集」首部舞劇《薪傳》伴唱(1978)等相關活動,在這短短一兩年間,面對絡繹不絕慕名而來的知識份子和文藝青年,以及邀請他來台北演唱的都市人,陳達總以為自己是要被找去台北當明星的。

1977_年3_月28_日《淡江周刊》第674_期在「中國民俗歌謠之夜」舉辦前夕Photo Credit: 蔚藍文化出版
1977年3月28日《淡江周刊》第674期在「中國民俗歌謠之夜」舉辦前夕刊登的專題報導〈不停憩的民歌手—陳達〉。

彷彿一座雕像般的民族音樂圖騰

乘著七○年代鄉土文化尋根運動的風起雲湧,加上媒體不斷報導的推波助瀾,更意外受到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的幾度關切探訪,並留下彼此作為「民間友人」的合照。當時宛如「鄉下人進城」來到民謠咖啡廳裡駐唱的陳達,因緣際會成為時代寵兒。

早年曾經密切訪談陳達並與之聯絡互動的張照堂在〈陳達.印象〉這篇文中回憶:「陳達那種那婉轉感傷的歌聲,合著水牛的呣叫著,使我體會出自己的雙腳是實實在在的踩在自己的泥土上,沒有一點輕浮與虛幻。當時我幾乎是要放棄了正在專心操作的攝影機上,只想把自己好好投入現場那種鄉土歌謠感染下的一剎那,在咖啡館中是不會有這『一剎那』的,咖啡館中只有感傷,缺少溫暖」。

陳達在「稻草人」期間,喜愛西方搖滾樂的張照堂,不僅經常以其心儀的現代遊唱詩人鮑布狄倫(Bob Dylan)拿來與陳達的鄉土即興演唱做對照,甚至還把狄倫的唱片直接送給陳達,並表示陳達「喜歡狄倫那種半說半唱、拉長尾音的唱法」,且強調「那種樸實而硬朗的歌風,與陳達的恆春民謠在精神上是很相通的」。

然而,來自恆春鄉間的陳達,終究無法變成台灣的鮑布狄倫,反倒更像是好萊塢電影裡被刻意帶到大都市的百老匯舞台上任人觀賞的《金剛》。無論是在「稻草人」咖啡廳裡,抑或在淡江大學「中國民俗歌謠之夜」演出現場,到處都是閃爍鎂光燈和專程前來朝聖的人,座下的觀眾既好奇又興奮。當掌聲響起、音樂回盪,彷彿看到了熟悉的祭祀(獻祭)場景。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