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塔雷伯《反脆弱》:面對隨機黑天鵝世界的解方,如何應用在時間管理與寫作?

  发布时间:2024-05-21 01:24:4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MaxJames我們所處的世界似乎總是無序隨機,波動難測。從金融海嘯到現在虛擬幣崩跌;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俄烏戰爭,將來必然還有更多不可知等著我們。究竟面對這些黑天鵝的狙擊,我們該如何因應呢?《 。

文:MaxJames

我們所處的重讀世界似乎總是無序隨機,波動難測。塔雷從金融海嘯到現在虛擬幣崩跌;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俄烏戰爭,伯反將來必然還有更多不可知等著我們。脆弱究竟面對這些黑天鵝的面對狙擊,我們該如何因應呢?《黑天鵝效應》的隨機作者塔雷伯(Taleb)認為答案是「反脆弱」。

以下讓我分四個部份聊聊《反脆弱》這本大書。黑天何應第一部分先介紹什麼是鵝世反脆弱;第二部分會給出一些「脆弱」的例子;第三部分則告訴你要如何「反」脆弱;最後第四部分會舉兩個我的反脆弱應用實例。

ㄧ、界的解方間管反脆弱定義

你覺得脆弱的用時相反是什麼呢?強壯、堅固?塔雷伯認為:都不是理與,答案是寫作「反脆弱」。

什麼是重讀反脆弱?讓我們看下面的包裹例子:

想像一個裝著脆弱東西(如玻璃杯)的包裹,為了怕運送過程中摔碎,塔雷你會貼上「請小心搬運」的伯反標籤;但如果是個堅固的東西,你會在標籤上寫「請重摔」嗎?大概不會多此一舉,雖然它不怕,但摔也沒啥好處。

發現了嗎?如果脆弱指的是易受波動(重摔)傷害,那它的相反應該指要能從波動中受益才對。因此反脆弱的基本定義如下:

反脆弱指的是那些會從震撼中得到好處,當暴露在波動、隨機、混亂和充滿壓力因子的環境中時,反而會受益、成長並茁壯的事物。

一個具有反脆弱特質的事物,在遇到黑天鵝(隨機巨大波動)時,非但不會受傷還會從中得利。

根據上述概念,塔雷伯將事物分成三種類別:

  1. 脆弱:害怕波動,受隨機傷害。
  2. 強固:不怕波動,對隨機無感。
  3. 反脆弱:喜歡波動,從隨機受益。

這樣講可能還是有點抽象。讓我舉些例子。先從什麼東西很「脆弱」開始吧!

二、什麼是脆弱的

脆弱的東西害怕波動,容易被黑天鵝狙擊而受傷。以下讓舉四個常見的脆弱名詞。

1. 理論

許多號稱有理論的東西其實很脆弱。我們常以為知識會沿以下邏輯式演進:

學術→應用科學與技術→實務

但塔雷伯發現除某些特例(如原子彈)適用這模型,很多狀況下,反過來,也就是從實務出發轉回學術的狀況,似乎更常見。比如當初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先精準定義飛行原理才設計出飛機的嗎?並不是,他們的飛機是經過大量的測試、失敗、再調整過後的產物。事實上即便是航空技術發達的現在,對於為什麼飛機的飛行原理答案依舊眾說紛紜。

如塔雷伯說的,鳥不需要知道飛行原理也能飛。理論很多時候只是空中樓閣。

理論相當脆弱;他們來了又走、來了又走、來了又走;現象則留著。

2. 預測

理論往往伴隨著另一個脆弱詞彙:預測。人們喜歡預測,愛用各種理論解釋現象、通曉未來。

然而塔雷伯認為理論是屬於「物理學」的特權。連已被證實不那麼正確牛頓重力理論。在你我能遇到的多數情境(如一顆棒球從手中落地的時間)可預測得很準。

但在其他領域,理論預測就不那麼靈驗了,比如經濟。人們總想用各種理論預測公司未來股價高低、國家幣值漲貶、原物料價格升降,但往往不從人願。像是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就批評號稱能幫客戶管理風險專業基金經理人,績效連大盤都不如。

更糟的是,大家喜歡根據預測做進一步干涉。書中大力批評葛林斯潘為了消除「榮枯循環」,而造成2007的經濟爆破。簡單說,理論與預測面對天鵝都呈現脆弱性,試圖干涉往往會讓情況更糟。

3. 效率

另一個看似美好實則脆弱的東西是效率。很多人喜歡將「優化」掛在嘴邊,殊不知這樣相當危險。效率就像條繃到最緊的弦,乍看流線犀利,但只要一點壓力就會崩斷。

大家應該都有趕車的經驗。為了要有「效率」,你精算沿途走路、通車、買票的種時間,然後在最後一刻出門。結果要嘛電梯突然故障、路上紅燈滿滿,或是票口不知怎麼的大排長龍……只要一點意外(波動)就能讓你前功盡棄。

另一個效率脆弱的例子是大一統中央集權系統,這種上而下的制度乍看有效率,但其實很怕波動,一出錯就難以修正。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槍砲、病菌與鋼鐵》曾提到,當初明朝曾擁有領先全球的遠洋技術,但因海禁政策沒能繼續發展。中國因而錯失大航海機會,歐洲得以彎道超車。

同樣的,全球化也相當脆弱。地球村的分工生產理論乍看能提高效率,但一遇到黑天鵝,問題就會滾雪球般擴散。這次疫情大家應該都深有感受。

4. 新

「新」相當脆弱。人麼總喜歡去追求最新的資訊、流行。許多人甚至會有FOMO(錯失恐懼症),害怕一錯過就無法跟上。但多數新事物禁不起時間考驗,像.com泡沫前那些打著網路名號招搖撞騙的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許多資訊也是如此。一則「新」聞往往會伴隨大量雜訊,難辨真假,盲目吸收反而會受害。甚至連相對嚴謹的學術研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如幾年很夯的胰島素假說,近來便受到許多挑戰。

塔雷伯直言,許多東西存在林迪效應,指的是存在較久的東西,在將來會比新東西存活更久。像我們現在用的如叉子、原子筆,其實與過去相差無幾,且很有可能還會繼續被用下去。

小結以上,要是有人說他有個「新」穎的「理論」,可以準確「預測」,非常有「效率」地幫你XX(賺錢、減肥…,請自行填入),那八成是騙人的脆弱玩意。

好的,談完脆弱,接著讓我們談談反脆弱的方法。

三、如何反脆弱

該怎麼做才能「反」脆弱呢?可用下面五個方法:

1. 試誤修補

第一個方式是多使用試誤法。很多事其實是用下面的迴圈形式呈現:

隨機修補→試探啟發法→實踐與學習→隨機修補→試探啟發法→實踐與學習……

與其迷信精美的理論數式,較好的做法是不斷進行各種小嘗試,快速失敗、快速修正。失敗並不可怕,如尼采(Nietzsche)所言:「凡殺不死的會讓你更強大。」像舉啞鈴給身體壓力反而會長肌肉般,適度「受傷」甚至能幫你茁壯成長。

從面對挫敗的過度反應而釋出的過度精力就是創新!

2. 擁抱隨機

想預知黑天鵝是不可能的(能就不叫黑天鵝)。與其妄想預測與控制,不如享受隨機所帶來的各種可能。上面提的試誤法就是一種玩樂於隨機性中的過程。

如果我能十分精準地預測自己將來的樣子像什麼樣,我會覺得和一隻腳進棺材沒兩樣。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