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馬修・史卡德自傳》推薦序:遇上還沒讀過史卡德系列的友人,我都會回答先讀《八百萬種死法》

  发布时间:2024-05-13 03:59:3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臥斧【推薦序】關於我的朋友馬修.史卡德有很長一段時間,遇上還沒讀過「馬修.史卡德」系列的友人詢問「該從哪一本開始讀?」或「你最喜歡、最推薦哪一本?」之類問題,我都會回答,「先讀《八百萬種死法》,我 。

文:臥斧

【推薦序】關於我的小說序遇系列朋友馬修.史卡德

有很長一段時間,遇上還沒讀過「馬修.史卡德」系列的馬修沒讀友人詢問「該從哪一本開始讀?」或「你最喜歡、最推薦哪一本?」之類問題,・史上還死法我都會回答,卡德卡德「先讀《八百萬種死法》,自傳我最喜歡《酒店關門之後》。推薦」

如此答覆有其原因。過史

「馬修.史卡德」系列幾乎每一本都可以獨立閱讀——作者勞倫斯.卜洛克認為,友答先讀百即使是人都系列作品,每部作品都仍該是萬種個完整故事,所以倘若故事裡出現已在系列中其他作品登場過的小說序遇系列角色,卜洛克就會簡述來歷,馬修沒讀沒讀過其他作品或許不會理解角色之間的・史上還死法詳細關係,不過不會對理解手頭這本的卡德卡德情節造成妨礙。事實上,自傳這系列在二十世紀末首度被引介進入國內書市時,出版社選擇出版的第一本書,就不是系列首作《父之罪》,而是第五部作品《八百萬種死法》。

出版順序自然有編輯和行銷的考量, 讀者不見得要照章行事,我的答案與當年的出版順序並無關聯,《八百萬種死法》也不是我第一本讀的本系列作品。建議先讀《八百萬種死法》,是因為我認為這本小說最適合用來當成某種測試,確認讀者是否已經到達「人生中適合認識史卡德」的時期;倘若喜歡這本,約莫也會喜歡這系列的其他故事,倘若不喜歡這本,那大概就是時候未到——生命中的哪個階段會被哪樣的作品觸動,每個讀者狀況都不相同。

這樣的答覆方式使用多年,一直沒聽過負面回饋,直到某回聽到一名友人坦承,自己初讀《八百萬種死法》時,覺得這故事「很難看」。有意思的是,這名友人後來仍然成為卜洛克的書迷,讀完了整個系列。

概略討論之後,我發現友人覺得難看的主因在於情節——這個故事並未完全依循推理小說作者與讀者之間不言自明的默契,結局之前的轉折雖然合理,但拐彎的角度大得讓人有點猝不及防,有部分讀者會覺得自己沒能被說服接受。可是友人同時指出,史卡德這個主角相當吸引人——這系列故事主線均由史卡德的第一人稱主述敘事,所以這也表示整個故事讀來會相當吸引人。能夠吸引讀者、呼應讀者自身的生命經驗、讓讀者打從心底關切的角色,總會讓讀者想要知道:這角色還會面對哪些事件,又會如何看待他所處的世界?

這是讓友人持續讀完整個系列的動力,也是我認為這本小說適合用來測試的原因——《八百萬種死法》是全系列中結局轉折最大的故事,也是完整奠定史卡德特色的故事。從這個故事開始認識史卡德,就像交了個朋友;而交了史卡德這個朋友,會讓人願意聽他訴說生命裡發生的種種故事。

約莫在友人同我說起這事的前後,我按著卜洛克原初的出版順序,重新閱讀「馬修.史卡德」系列,然後發現:倘若當初我建議朋友從首作《父之罪》開始讀,友人應該還是會成為全系列的忠實讀者,只是對情節和主角的感覺可能不大一樣。

史卡德登場

二十世紀的七〇年代,卜洛克讀了李歐納.薛克特的《論收賄》,這是薛克特與一名收賄的紐約警察一起完成的作品,內容講的就是那個警察的經歷。那是一名盡責任、有效率的警察,偵破不少案子,但同時也貪污收賄、經營某些不法生意。

卜洛克十五、六歲起就想當作家,他讀了很多偉大的經典作品,不過一開始並不確定自己該寫什麼;剛入行時他用筆名寫的是女同志和軟調情色長篇,市場反應不錯,六〇年代開始寫「睡不著覺的密探」系列,銷售成績也不差。七〇年代他與出版社商議要寫犯罪小說時,認為《論收賄》裡的警察或許能夠成為一個有趣的角色,只是他覺得自己比較習慣使用局外人的觀點敘事,沒什麼把握能寫好一個在警務體制裡工作的貪污警員。

於是卜洛克開始想像這麼一個角色:這個人是名經驗老到的刑警,和老婆小孩一起住在市郊,有辦案的實績,也沒放過收賄的機會;某天下班,這人為了阻止一樁酒吧搶案而掏槍射擊,但跳彈意外殺死了一個街邊的女孩。誤殺事件讓這人對自己原來的生活模式產生巨大懷疑,加劇了喝酒的習慣、與妻子分居、獨自住在旅館,偶爾依靠自己過往的技能接點委託維持生計,但沒有申請正式的偵探執照,而且習慣損出固定比例的收入給教堂……

真實人物的遭遇加上小說家的虛構技法,馬修.史卡德這個角色如此成形。

一九七六年,《父之罪》出版。

一名女性在紐約市住處遭人殺害,嫌犯渾身浴血、衣衫不整地衝到街上嚷嚷之後被捕,兩天後在獄中上吊身亡。女孩的父親從紐約州北部的故鄉到紐約市辦理後續事宜,聽了事件經過後找上史卡德——就警方的角度來看這起案件已經偵結,這名父親也不大確定自己還想做什麼,他與女兒幾年來鮮少聯絡,甫知女兒死訊,才想搞清楚女兒這幾年如何生活、為什麼會遇上這種事。警方不會處理這類問題,於是把他轉介給曾經當過警察、現已離職獨居的史卡德。

以情節來看,《父之罪》比較像刻板印象中的推理小說:偵探接受委託,找出凶案的真正因由。這個故事同時確立了系列案件的基調——會找上史卡德的案子可能是警方認為不需要處理的,或者是當事人因故無法、或不願交給警方處理的;而史卡德做的不僅是找出真凶,還會在偵辦過程裡挖掘出隱在角色內裡的某些物事,包括被害者、凶手,甚至其他相關人物。

緊接著出版的《在死亡之中》和《謀殺與創造之時》都仍維持類似的推理氛圍,不同的是卜洛克對史卡德的描寫越來越多。史卡德的背景設定在首作就已經完整說明,卜洛克增加的是史卡德處理事件過程的生活細節——他對罪案的執拗、他與酒精的糾纏、他和其他角色的互動,以及他在紐約憑藉公車、地鐵、偶爾駕車或搭車但大多依靠雙腿四處行走查訪當中的所見所聞,這些細節累疊在原先的背景設定上,逐漸讓史卡德越來越立體,越來越真實。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