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新世代的泰北華人會因融入而改變文化認同嗎?

  发布时间:2024-05-15 15:59:1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黃樹民華人認同的轉變與世代差異當居住在泰國北部山區的雲南華人愈來愈多時,包括內部自然增加的人口,以及中國文革期間1966─1976)和改革開放後1978─ )離開中國大陸而加入美弘村的雲南人,他們 。

文:黃樹民

華人認同的借土金角轉變與世代差異

當居住在泰國北部山區的雲南華人愈來愈多時,包括內部自然增加的養命人口,以及中國文革期間(1966─1976)和改革開放後(1978─ )離開中國大陸而加入美弘村的從雲雲南人,他們與其他移民到泰國的新世華人一樣,都會經歷複雜的泰北同嗎個人認同選擇:是否願意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與海外華人的族群認同身分?還是接受一個全新的公民身分認同,放下華人認同,華人會因化認完全融入泰國社會?

華人移民在泰國的融入歷史悠久,尤其是而改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當西方殖民勢力在東南亞的變文經濟交流迅速擴張,需要許多工匠、借土金角勞工、養命中間商、從雲零售商等,新世以應付不斷擴展的泰北同嗎貿易。此時,華人會因化認從中國南部和東南沿海地區遷徙而來的華人移民,很快地就在泰國扮演起多元經濟掮客的角色,成功在諸多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東南亞,泰國的華人移民頗為特殊,與此區域其他前殖民地的華人離散社群相比,泰國華人一向比較願意接受同化,與當地社會保持和諧關係。學者如巴素(Victor Purcell)、艾斯門(Milton Esman)、凱斯(Charles Keyes)、懷亞特(David K. Wyatt)等已指出此一現象,尤其是人類學者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提出「同化論」,來解釋華人移民為何能輕易融入泰國社會。

他指出的第一個原因是,僑居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或英屬馬來亞的華人,需要學習的主要是殖民地的官方語言,如荷語或英語,其次才是本地語言。反之,泰國的華人移民與之不同,由於泰國並非殖民地,移民只需要學習泰國官方語言,所以容易與當地人為伍,融入當地社會。

其次,早期的泰國華人移民大多是單身男性,他們接受泰國婦女的靈活生意手腕和管理能力,族群通婚相當普遍。跨族婚姻的後代,也讓華人更易於融入泰國社會,亦得以延續華裔血脈。

跨族婚姻在東南亞其他前殖民地面臨較多宗教信仰或改宗的限制,如以伊斯蘭教為本的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尼),或是以天主教為本的西班牙屬菲律賓、法屬安南三邦等。泰國華人則較不受這些限制。

再者,泰國王室長久以來都會賜予各地移民特殊榮譽或崇高地位,包括華人在內,這使得同化具有吸引力,因為其意味著向上流動。最後,泰國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有不少的相似性,尤其在飲食、宗教習俗(如兩地皆受佛教影響,主要差別在於泰國是小乘佛教,中國則以大乘佛教為主),甚至於民間傳說,這使得文化轉換更加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施堅雅的同化論模型假設一個線性的、漸進式的過渡,即從第一代的「華人移民」,到第二代的「中泰」混血,再到第三代的「正宗泰國人」,他認為這是兩到三代就能完成的同化過程。

不過一些學者卻質疑這個同化論模型,認為從「華人移民」到「中泰」混血,然後再到「泰國人」,並不像施堅雅所說的是單一線性的發展。如美國歷史學者科夫林(Richard Coughlin)便認為,華人移民同時保有華人及泰人的雙重身分,或「雙重性」,讓他們能輕易地從這一範疇變到另一範疇。

同樣的,其他學者也認為,在泰國的華裔族群,應被理解為多元層面的文化認同結構,挑戰施堅雅的單線同化模式。

儘管如此,我仍須指出,許多研究者已討論過,泰國北部的雲南華人與泰國其他地區的早期華人移民有顯著的不同,差異尤其表現在幾方面。

例如:(一)起源地。雲南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早期華人移民則多為原鄉在中國南方和東南方的廣東人、客家人、潮州人;(二)語言。雲南話屬西南官話,迥異於早期華人移民的語言,如廣東話、潮州話、客家話和海南島的河洛話等;(三)遷徙模式。雲南華人走陸路進入泰國,而早期華人移民則多半經由海路。

(四)遷徙時間。雲南華人是在20世紀下半葉進入泰國,相對於其他華人多半在19、20世紀初期移入;(五)移民性質。雲南華人是被迫離開中國,而早期移民則是為了尋找經濟機會而自願遷徙泰國;最後,(六)住居地區。雲南華人多在泰國北部山區農村,而早期華人移民多聚居泰國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地區,尤其是曼谷一帶。如瑪莉.海德惠斯(Mary Somers Heidhues)曾指出,雲南華人因為位於邊遠地區,易被外來研究者所忽略。

台灣協助泰北發展訪問團在美斯樂辦說明會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圖為「台灣協助泰北發展訪問團」2019年9月29日在美斯樂興華中學辦招生說明會。 (駐泰代表處提供)

我以為,雲南華人與其他的泰國華人移民,還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尚未受到注意:他們在意識形態上強烈反對共產主義,是促使他們逃離中國之因。

雲南華人來到泰北後,以中華文化傳統的繼承者自居,奮力保護傳統文化資產,並力圖維護心中的理想文化。他們在泰北群居,同質性高,加上軍隊系統的明確軍銜和指揮結構與村里組織重疊,都成為他們能夠複製或再造理想型傳統文化的有效機制。

此地雲南華人迅速建立以家庭或社區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如興建祖墳、華文學校、道教寺廟,及其他社會團體),以維繫他們所標示的文化傳統。同時,他們對其他山區民族也抱持明顯的負面刻板印象,這些印象,有些是從他們在雲南時期的族群互動中即已存在。藉由與其他當地族群在聚落上的區隔,也有助於維持自己的民族認同。

因此,如美弘村等這種內部自成一格、對外族群邊界明顯的聚落,相較於早期的華人移民社群,泰北雲南華人比起其他泰國的華人移民得以維持更久的華人族群認同。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