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俄不僅未能確保中國利益,反而陷入普亭的「地緣軸心陷阱」

  发布时间:2024-06-03 10:44: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2022年2月再起的俄烏戰爭至今已歷經一年,持續衝擊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和北線陸橋,更加劇國際體系陷入動盪與對立。2023年3月20日,習近平啟動訪俄行程,由於在中國斡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後,外界關切中 。

2022年2月再起的習近陷阱俄烏戰爭至今已歷經一年,持續衝擊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和北線陸橋,平訪更加劇國際體系陷入動盪與對立。俄不而陷2023年3月20日,保中習近平啟動訪俄行程,國利由於在中國斡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後,益反外界關切中國是入普否能再現「全球安全倡議」,進一步斡旋俄烏戰爭。地緣

斡旋戰爭背後,軸心實為確保中國利益

對中國而言,習近陷阱斡旋俄烏戰爭實為自身利益,平訪而非為恢復當地戰前的俄不而陷和平狀態。首先是保中恢復「一帶一路」所需的穩定地緣環境,使歐亞陸橋得以恢復安全暢通。國利再者,益反是藉由「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的推動,使中國得以將「意識之秩序」植入各國,進而改變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為使俄國認同中國的介入,並且進一步以俄國的前例合理化自身的論述,中國沿用俄國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The indivisibility of security),反對他國的安全建立在其他國家的不安全之上,並且以此為基礎發展,主張反對他國行使「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

經過俄烏戰爭之後,中國定義的安全不只是地緣政治層面,更延伸至法律與社會的現象,從而擴大自身安全遭受危害的理由。

中國的地緣條件受限俄國

現今中國對於地緣戰略的選擇,於各學派之中較接近於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中國若要成為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強權,勢必得避免來自歐亞大陸內部的衝突。中俄兩國同樣面對來自西方的壓力,但是權力總和未必能與整個西方抗衡,在戰略三角的思維下,兩國不得不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才能平衡與西方的態勢。

由於先天的地理條件,即使中國的國力大於俄國,中國的投入並未成為化為同等的主動性,面對俄國仍得處處謹慎。由於俄烏戰爭造成「一帶一路」的損失已歷歷在目,俄國的一舉一動即使不針對中國,也足以讓中國得優先滿足俄國的需求,才能確保中國各項倡議所需的穩定環境。

中國單方付出得不償失

明顯的實證表現在中國向俄國單方面採購大量天然氣,使得俄國得以有資金長期應付局勢,但是俄國並未輸出中國所需的軍事科技。反而是印度先於中國和俄國合作第六代戰機T-50,使得印度在面對中國邊境時能以俄國的先進裝備回應中國。中國空軍主力採用的渦扇-10發動機發展仍未突破,仍是基於俄羅斯AL-31的逆向工程產物,甚至在梟龍戰機的出口上也得看俄國的臉色。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