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跟蘇格拉底學思辨》:蘇格拉底不斷提醒我們,沒有人能夠顛撲不破地知道任何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4-05-12 20:49:3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劉維人自由譯者,譯作集中於當代民主、政經制度,並從事相關寫文和演講)跟蘇格拉底學開會,喔不,學習各式各樣的討論您經常遇到以下困境嗎?網路上充斥謬論。發文者引用各項事證,推論包山包海。你明知道整篇論 。

文:劉維人(自由譯者,書評思辨蘇格事譯作集中於當代民主、跟蘇格拉政經制度,底學顛撲地知道任並從事相關寫文和演講)

跟蘇格拉底學開會,拉底喔不,不斷不破學習各式各樣的提醒討論

您經常遇到以下困境嗎?

  • 網路上充斥謬論。發文者引用各項事證,們沒推論包山包海。有人你明知道整篇論點都是何件胡扯,卻不知從何反駁,書評思辨蘇格事或如何應對。跟蘇格拉
  • 親友對你的底學顛撲地知道任生活或品味指指點點。明明只是拉底喜好習慣的差異,對方卻要搬出一套大道理。不斷不破
  • 會議冗長。提醒同事或主管執著於技術或行銷的枝微末節,讓你不知道為何要聽下去。
  • 有人擾亂討論。在討論公共議題時,某些言論把討論導向不相干的方向,與會者開始彼此誤解,甚至開始爭執是否彼此不尊重。

這類困境的主因,通常都是發言者的反思性不夠。發言者在提出意見之前,沒有想過自己的意見與當下的問題是否相關、問題的重點位於哪個層面、目前能夠處理到什麼程度、整件事情接下來應該如何發展。

簡單來說,他們沒有先想過「為什麼我要說這個」,以及「我的主張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未必是他們的錯,因為學校與職場可能沒有教過這個。但其實有一套思考方式,甚至一些句型,可以有效應對這種困境。而且學會了這種思考方式,我們也就更不容易給別人造成麻煩。

在《跟蘇格拉底學思辨》中所介紹的這套方法有時候叫做「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是大約兩千五百年前的人,他發現人們經常以為自己知道某些事情,卻連那件事情是什麼都說不清楚,想法甚至自相矛盾。於是他經常詢問對方「你說的X是什麼意思」,藉此確定對方的想法是否自我一致、涵蓋範圍是否太大或太小、事情若根據對方的主張進行將會變得如何。在絕大多數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最後都會跟對方一起承認自己並不瞭解「X」的確切意義。

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關於勇氣的辯論:

  • 蘇格拉底與人聊到勇氣。對方一開始認為勇氣是士兵在戰場上堅守陣地。
  • 蘇格拉底說,但我們也會勇敢面對慾望、貧窮、政治的挑戰,勇氣未必僅限於士兵,於是對方改說勇氣是堅守意志。
  • 蘇格拉底又說,但堅守意志有時候是剛愎自用,於是對方改說勇氣是睿智地堅守意志。
  • 蘇格拉底表示,這會讓「在明知事情將如何發展時堅守意志」也變成勇氣,但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勇敢。於是對方再次修改,說勇氣是能夠分辨哪些事情應該害怕。
  • 蘇格拉底提醒這門檻很高,能做到這件事的人,必須既公正又虔誠,甚至擁有所有美德,但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用「勇氣」這個詞來描述了。
  • 最後蘇格拉底與對方共同承認,他們都不確定「勇氣」到底是什麼。

(因為篇幅關係大幅簡化。詳情請見本書第三章)

這個例子涵蓋了蘇格拉底方法的幾大重要元素。

首先,蘇格拉底會先問「所以你說的X是________嗎」,試圖重述對方的說法。這段過程他會盡可能以最合理、最正面的方式重述。這種方法如今稱為「善意理解原則」。我們之所以要討論或開會,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比對方更聰明,而是為了釐清彼此的意見、找到真正需要爭執的問題、尋找事情的真相、或者找到事情該怎麼做。可惜我們的語言並不是威士忌,而是一種很容易引發誤解的東西。很多時候明明是為了釐清事情,卻會讓對方以為是在針對自己。

「善意理解原則」可以有效降低相關摩擦。當你把對方的意見盡量重述得聰明、善意、完備合理,對方會感受到你的尊重,省下許多解釋的功夫、避免情緒上的對立、也會加速討論進展。(詳情請見第十章)

蘇格拉底做的第二件事,是不斷詢問「你說的這些例子有沒有什麼共通之處」、「所以你說的X也包含_____嗎?」、「所以你說的X不包含_____嗎?」,藉此反覆修訂概念(或討論主題)的涵蓋範圍。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從別人的使用方式,習得語詞、視角、概念、歸類方式。我們會在討論時自然而然地拿這些工具來用,但卻未必符合當下所需。涵蓋範圍太廣時,討論會無意間岔進不重要的支線;範圍太窄時,則會遺漏重要的層面。而且當我們沒有注意概念或主題的涵蓋範圍,還會經常把不同層級的問題拿來並列,讓討論失焦,而這樣的失焦在現實中往往引來門戶之見,或意氣之爭。

當討論中各方使用的概念或視角似乎並未統一,或者心底開始嘀咕「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討論這個」的時候,修訂涵蓋範圍就會非常好用。(詳情請見第八章)

蘇格拉底方法的第三個特色,是從可能的自我矛盾,尋找彼此真正在意的前提,也就是「但你也說了_____。這兩者不可能同時為真,所以你在意的是什麼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堅持或反對某些主張,都不是因為重視主張本身,而是因為改變具有門檻、備過去的陰影綁住了視野、認同某些社群或友人、或者潛藏某些自己都沒注意到的擔憂或恐懼。這種時候我們會說出彼此矛盾的話,但人類不可能真正相信兩件矛盾的東西,只要能揭露表面上的自我矛盾,接下來就能開始了解背後可能的權衡、可能的心理困境、或者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麼東西。(詳情請見第七章)。

最後一個工具則是根據對方的主張,推導出一些可能的發展,確認對方是否願意接受。句型類似「照這樣的做法,會發生_____事情喔」、「這樣的話,我們該怎麼處理_____呢?」

這個工具在討論規範的時候特別有用。評論家、決策者、公司高層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腦袋很容易被抽象的道德標準,或者法規與程式的格式侷限住,沒有考慮到該如何實行、需要多少資源、會產生什麼影響、如何防止濫用或公關危機。家人朋友在給予意見的時候,也經常會忘記實行所需的環境以及當事人承擔的壓力。從抽象的規範推導可能的現實影響,可以更讓討論的各方確認是否都願意承擔事情的進展代價,也能避免不少親友好意的情緒勒索。

上述的這些思考方法,都能讓討論變得更建設性。蘇格拉底雖然不斷用這些方法,逼人思考困難的問題,變成古雅典的討厭鬼;但他真正想要的是讓每個人盡量了解自己,不要被煞有其事的術語或說法所騙,能夠在龐大的知識之流中保有自我。這樣的立場其實對人相當溫柔,對知識的態度則相當開放。他不斷提醒我們,沒有人能夠顛撲不破地知道任何一件事,但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知識,或者完全精確的概念;我們甚至根本不需要給自己這麼高的標準,而是應該知道自己的不足,允許自己和每位夥伴都能犯錯,並從錯誤中不斷修正,一起不斷尋找更好的方法與更真的知識。(詳情請見第六章)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不僅整理了這些蘇格拉底方法,而且還在最後一章,根據這些方法中整理出建設性討論需要的十二項規則。熟悉審議式民主的讀者可能對大部分的規則相當熟悉,因為它幾乎與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規則如出一轍。這些規則要求我們保持開放、禁止人身攻擊、在進行討論前先找到各方都同意的基礎、反思自己是否陷入派系偏見、言必由衷、以及對暫時性的結果保持謙遜。符合越多這些規則,就會越接近理想中的建設性討論。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