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國要好好承傳中華文化?承傳不是光環

  发布时间:2024-05-21 01:53:3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是整個倫敦乃至歐洲唯一有能力辦起具規模中國音樂合奏的院校,音樂系新舊師生組成了合奏組,還下轄江南絲竹及敲擊樂組各一,每週排練,表演檔期排滿了整學年。甫抵倫敦我就獲邀入團,且 。

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到外是國好光環整個倫敦乃至歐洲唯一有能力辦起具規模中國音樂合奏的院校,音樂系新舊師生組成了合奏組,好承華文化承還下轄江南絲竹及敲擊樂組各一,傳中傳每週排練,到外表演檔期排滿了整學年。國好光環甫抵倫敦我就獲邀入團,好承華文化承且教了五個學生。傳中傳

兩年前離港時,到外好幾位朋友曾囑咐我要到外國好好承傳中華文化。國好光環當時總覺得此話說得又輕又重,好承華文化承輕者,傳中傳是到外說得承傳這回事易如反掌,好像到國外多多表演,國好光環或在中秋節吃個在唐人街買的好承華文化承月餅,就把承傳辦成了;重者,則自覺得承傳是個重任,不少藝術家窮數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專治此事,但演奏只是我除寫作、研究、教學的其中一個志趣,自問修為遠遠未到承傳的境界,舉凡承傳之大者,有為香港古琴界開天闢地的蔡德允女史,有幾十年春風化雨、剛卸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的高胡演奏家余其偉。

Screenshot_2022-12-28_at_5_48_00_PM圖片由作者提供
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中國音樂合奏組

偏偏「承傳」是個很多人爭相標榜的光環,見過不少如上述兩位先生的一代宗師,都精研一門藝術,再推己及人,當然是德藝雙馨的楷模。現時接觸藝術的途徑多了,學藝小有所成,但在利誘面前以承傳作自我包裝者,多如過江鯽。另一方面,社會對「當然好」的事,比如承傳,大加表揚,一些人明明道行未夠,就一味只被說是承傳者,虛薄名聲久而久之掩人耳目,以為曉一門傳統手藝,平時參演與普及一番,就是承傳。

承傳,英譯可作「inherit」,但很多承傳的行為,其實只止於「introduce heritages」,尚未達到精研藝術的深度。在亞非學院跟我習笛者來自英國、比利時、意大利,還有一個台灣的,其中那英國學弟已到能隨團到其他城市巡演的水平。按照一些人的標準,這彷彿已是承傳的過程,畢竟竹笛飛聲,細看原來是位英國年輕人,無論在中外觀眾眼中堪稱新奇。但我可不認為這已達到承傳的程度,亦絕不以此自居。誠然,學生們已能熟練演奏手中樂器,但我清楚明白他們連稍有關傳統的東西尚未曾掌握,例如演奏廣東音樂的獨有裝飾音和調線、江南絲竹樂合奏用以增繁旋律音符的「加花」手法等,還得多加磨練,方能遙遙見到承傳的大門。

上星期偕團員在學校聖誕市集表演,觀眾當地人居多,因此我得以英語介紹一下各樂器及曲目。散場後,一個華籍女士兀之趨前,以華語跟我搭訕。我早年曾師隨多位中國獨奏家,彼此以華語深入交流音樂的堂奧,足見對這語言應付自如,但我以英語回敬,想讓這位女士明白見到黃皮膚黑眼睛就對之以華語是不妥的,她拋下一句:「那你需學學普通話了」。

我唯一笑置之。顯然這女士是假定了演奏竹笛的我是中國文化的承傳者,非字正腔圓的說得一口像新聞聯播般的普通話不能成辦。但首先,上述筆墨足證曉得一門手藝跟承傳是兩碼子的事,在此不贅。而當日我們演奏了一曲廣東音樂《妝台秋思》,也有上海江南絲竹《歡樂歌》、《三六》,即使是以地緣劃分,也跟普通話並無半點關係。再者,一個地方樂種,演奏跟承傳是否必然劃上等號?以彈奏巴赫馳譽樂壇的中國籍鋼琴家朱曉玫,是否在承傳德國音樂?意大利名鋼琴家米凱蘭傑利(Arturo Michelangeli)最擅於演繹拉威爾和德布西的作品,又是否在承傳法國音樂?

所以,承傳不是光環,而是教知音人及魑魅魍魎都汗顏慚愧的緊箍咒,生怕辜負了美好的藝術。承傳也不是刻板印象,最難之處在於深度,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對藝術的深厚理解,並要坦然接受承傳是一個不能刻意追求的過程。而慶幸的是,這兩字也是鞭策自己堅持實踐、教授正統藝術的原動力,如此想來,本文中的苦好像也少了點。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