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如何帶來正義?》:在自由遭受到威脅時,《英雄本色》效應就會觸發惡意反應

  发布时间:2024-05-12 03:35:1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惡意與自由理性規定了我們該為了生存與繁榮怎麼做。但對此我們既不用喜歡這些方式,也不是非得遵守。我們是一種可以對理性發火的理性動物。我們可 。

文: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

惡意與自由

理性規定了我們該為了生存與繁榮怎麼做。惡意惡意但對此我們既不用喜歡這些方式,何帶也不是來正非得遵守。我們是義自由遭應會一種可以對理性發火的理性動物。我們可以渴望別的受到時英色效東西。一如哈佛心理學者出身的威脅精神導師雷姆.達斯(Ram Dass)所說,比起正確我們寧願自由。雄本

我們只敢用惡意瞄準其他人類嗎?抑或我們膽敢冒大不韙,觸發直接大逆不道地挑戰啟蒙主義跟抽象的反應理性?古代的以色列王亞哈(Ahab)就敢。「不要跟我說什麼敬天畏神,惡意惡意兄弟,何帶」他在我們的來正耳邊怒吼,「太陽敢侮辱我,義自由遭應會我照樣把它打下來。受到時英色效」一隻敢於拿著惡意對邏輯、威脅對自然法則、對宿命出手的生物,將會是一頭悲劇性的野獸。但如我們將看到的,這種看似暴虎馮河的行為,也可以帶來好處。我們可以將璀璨與悲慘集於一身。

哈佛心理學者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主張,人類面對全球性重大問題的解決之道,存在於理性之中。這看法呼應了啟蒙主義原則所說,我們必須運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克服自身愚昧的論點。在對信仰、權威與直覺不屑一顧,認為這些東西是「幻覺生成器」之後,平克主張在做決定時,使用理性是「無可退讓」的底線。

只可惜告訴人應該怎麼做,往往會得到反效果。在一項由耶魯心理學者史丹利.米爾葛蘭姆(Stanley Milgram)所做的研究中,某位科學家會指示受試者去增加對另外一名受試者的電擊強度,表面上為的是幫助後者學習。百分之六十五的受試者會在達到四百五十伏特的最高電壓後繼續施加電擊。但二○○九年一次這項研究的部分複製發現了一件怪事。當科學家指示動搖的受試者「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的時候,所有人都選擇了抗命。這種現象的一個解釋,要從「自決理論」說起。自決理論認為,獨立自主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是自身命運的主人,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有得選擇」。

Autonomy(自治)一詞最早是被用來描述有獨立法律的希臘城邦,其字源分別來自希臘文的autós(自己)跟nomos(律法或規定)。用在人類身上,自治便衍生出獨立自主的概念。獨立自主的人類個體,是啟蒙主義的產物。自主的個體並不是不受外在的影響,但可以在深思熟慮後認同或反對那些影響。他們除了自我要求以外不受任何規定約束。他們可以運用理性與理性思考去導引自身的行為,藉此讓其符合自身的價值。

一個人能自治到什麼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在自治這種觀念看似平靜無波的水面之下,游動著深邃而未解的各種問題。我們的價值在什麼程度上,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價值呢?為了某人好而去限制某人,一定都是不對的做法嗎?認為「自我」可以選擇的觀念說得通嗎?把人視為自治的存在去對待,是很糟糕的做法,但其他做法是糟糕中的糟糕。

我們對於自治的需求,可以用「叛逆」(reactance)的概念去衡量。叛逆指的是遇到自由被限縮時,個人的反應強度。曾高喊過那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的派翠克.亨利(Patrick Henry),就很有機會成為歷史上的叛逆冠軍。叛逆的強度因人而異,也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起起伏伏。任何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叛逆的高峰會落在「恐怖的兩歲」與青春期。而任何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爸媽一旦老了也可以相當叛逆。

但這種會被人拿來威脅的自治需求,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我們完全沒有自由意志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會不會對自身的行為變得毫無責任感?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話說,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那活在世間是否就百無禁忌了呢?這種猜想在二○○八年一項由凱瑟琳.佛斯(Kathleen Vohs)與強納生.史庫勒(Jonathan Schooler)主持的研究中,受到了檢驗。

在他們的研究中,受試者閱讀了由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主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所著《驚異的假說》(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一書的若干段落。其中一組人讀到克里克宣稱聰明人現在相信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象。另一組人讀到書中跟自由意志完全無關的段落。之後,學者讓兩組人接受數學測驗,並讓他們有機會在過程中作弊。結果是有接觸到克里克反自由意志觀點的第一組人,作弊的比率較高。佛斯與史庫勒的結論是,人一旦對自由意志失去信心,社會不樂見的行為就會受到鼓勵。這當中的邏輯是,沒有自由意志就沒有責任感,沒有責任感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隔年另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進一步的證據可支持上述結論。美國心理學家洛伊.包麥斯特(Roy Baumeister)團隊請兩組受試者分別閱讀支持與反對自由意志的句子。被誘導對自由意志喪失若干信心的人會變得較不願意助人,而較願意展現攻擊性。這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因為這會讓社會大眾覺得人生操之在己的部分變少了。至於這一點會影響社會體質到什麼程度,還有待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

客觀上不論自由意志究竟存不存在,主觀上我們大都覺得自己擁有這種東西,而且將之捧在手掌心,視若珍寶。自由的感覺一旦受到威脅,我所謂的《英雄本色》效應就會遭到觸發,那代表我們會產生動機要去收復我們失去的或正受到威脅的自由。看過《英雄本色》電影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梅爾.吉勃遜所扮演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是如何慷慨激昂地號召蘇格蘭的子弟兵:「他們或可奪走我們的生命,但他們永遠奪不走我們的自由!」華萊士接著在戰場上衝鋒,為的正是從英格蘭人手中搶回他們原本的自由。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