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智凱的運動防護員王瑞翔(上):運動科學四大基石,卻容易被忽略的運動傷害防護

  发布时间:2024-05-14 23:25: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bricoleur前情提要這份訪談,是在去2021)年8月14日,趁著奧運團隊運動防護員王瑞翔返國隔離時,在線上所做的採訪。現在顯然已經完全失去了新聞熱度。然而,報導一個需要投注大量的「關懷」、「 。

文:bricoleur

前情提要

這份訪談,專訪是李智在去(2021)年8月14日,趁著奧運團隊運動防護員王瑞翔返國隔離時,運動員王易被在線上所做的防護採訪。現在顯然已經完全失去了新聞熱度。瑞翔然而,上運報導一個需要投注大量的動科的運動傷「關懷」、「愛」且在萌芽中的基石產業,本身不會過時。卻容

在《翻滾吧!忽略害防護男人》紀錄片中,專訪有一個高高的李智身影,電影一開始就出現,運動員王易被念了調皮的防護黃克強一下。2016年里約奧運的瑞翔前一個月,李智凱練習時受傷。鏡頭拍到他從計程車裡鑽出來,拄著拐杖走進醫院。此時第一個下車為他撐傘的,就是這位看起來很和氣的大哥。智凱開刀時他在手術房外守候。復健時他也在病房裡。他陪著阿信教練與智凱前往里約奧運。我們注意到掌鏡的導演、調皮的克強、沉默的智凱、鐵血的教練,但是卻常常忘記他的名字——他的名字真的有出現在影片中嗎?

他叫做王瑞翔。從2015年起,擔任李智凱的防護員。

運動防護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物理治療師陳曉謙的文章〈奧運獎牌背後的一群人——醫療團隊〉扼要地介紹了選手背後的運動醫療團——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心理師。文中提到:

治療師跟防護師,可能是除了教練以外,跟選手相處時間最長的角色。工作包括:賽前的貼紮及身體的調整、比賽或訓練中的待命,以及賽後的放鬆、治療等,大概都是由我們所包辦。當選手因為受傷而無法練習,復健跟治療會取代大部分的訓練時間。有時候受傷本身不難處理,但需要很長的恢復,往往最難的反而是陪伴選手度過這心理上的壓力、不能訓練的焦慮感。〈奧運獎牌背後的一群人——醫療團隊〉

是的,這就是我想要訪問瑞翔的起因……我們總是看到他,在智凱的重要時刻,他都在身邊。在某些時刻,他很像是硬脾氣的阿信教練與年輕的智凱之間的誠實豆沙包翻譯蒟蒻。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國訓中心)在8月10日的臉書貼文,介紹了運動科學的四大基石:飲食規劃、體能訓練(教練)、生理監控、運動傷害防護。其中的運動傷害防護,就是在講瑞翔:

無役不與 王瑞翔貼身照顧6年

最後一塊基石,是運動傷害防護。中心運動傷害防護員王瑞翔協助智凱,已長達6年時間;這6年來,他陪同智凱走遍世界各地,出戰大小賽事,是智凱倚重的支柱。2016里約奧運前,智凱不慎受傷,瑞翔防護員全程協助智凱復健,抱傷參賽、留下落馬的不完美成果;時隔5年的東京奧運,智凱完美落地、留下獎牌,防護員從選手練習到比賽,從貼紮、暖身、喚醒身體,到盯場、緊急處理急性傷害、協助拍攝選手動作,以及訓練後的肌肉與筋膜放鬆、按摩、傷害治療和復健等,統統一手包辦。

防護員長時間陪伴選手,是選手信任的朋友,也是選手和中心運動科學處的橋樑。防護員可臨場觀察選手狀況,把訊息回傳給營養師、體能教練,針對選手的傷勢或弱項再加強訓練。生理檢測的報告,也能在第一時間反映,讓防護員掌握到選手的疲勞與負荷程度。運動科學四大基石,透過防護員做為橋梁,彼此緊密合作、橫向交流,奠定選手競技巔峰的基礎,幫助選手站上頒獎檯。

這四個項目中,大概就是「教練」與「防護」最個人化,最難以取代了。

大眾還不太了解防護員,只能透過維基百科的簡短介紹來管窺一二。我以為,這與「運動科學」在國內的發展也是近年來才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有關(在訪談問題中有提到)。幸好,隨著奧運英雄返國受褒揚,媒體確實也開始注意到防護員的重要角色[1]

我在寄給瑞翔的落落長訪綱之中,提到了一點「運動防護員的養成過程」。就以此點作為開場:

不少人讀過這篇文章:〈選手奪牌後都替他們請願!台灣體育教練、防護員待遇差多少?〉文中提到: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人事管理規章》以技術人員和防護人員做為這群後勤部隊的代稱,從二等一階到四等十階,最低薪資只有3萬1930元,最高薪資則是6萬1800元。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群技術與防護人員的任職資格相當嚴格,不僅要國內外研究所畢業,還得有相關工作經驗數年並取得專業證照。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專業運動技術與防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運動防護產業也是一個許多人都不熟悉,並且容易被忽略的產業。今天就請任職於國訓中心的王瑞翔防護員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驗來談談運動防護產業[2]

22528883_1634182049936012_71945431092859Photo Credit: 翻滾吧! 男人

容易被忽略的運動防護員

瑞翔:透過一些報章雜誌,讓你們可以去關心到運動防護員,(我)已經非常地感動。通常我們會被遺忘。

  • bricoleur:經過奧運之後,大眾已經注意到防護員了,對不對?

瑞翔:像李洋王齊麟在男雙金牌賽結束後,李洋跟媒體表達:希望可以重視我們這些後勤人員的待遇與福利等等, 其實我們這些後勤團隊聽起來,就(感到)有被重視到。他們說出來的那個力量是很強的。

小戴姊也感謝了她的防護員詩婷,婞淳感謝她的物理治療師。這樣子,漸漸地……(防護、物治團隊開始受到重視)。這些都不是單純在工作上的配合夥伴這樣子,而是非常緊密的一個關係。

關於防護產業

瑞翔:以需求面來說,就我所知,大致分為幾個面向:國訓中心(人數少,最多也就幾十位)、基層的巡迴防護員;台灣近年來的職業聯賽增加,這創造了一些職缺、醫療院所(如壢新醫院、長庚醫院有聘用運動醫學專業的防護員,但人數也少)、個人工作室、健身房。

(以供給面來說)每年考取防護員證照的人數,以一年兩次計算,以現在的通過率而言,每年大概會有至少五十位獲得證照。所以擁有防護員證的人數是足夠的。但相對是職缺上,可能會有(不足)……

  • bricoleur:職缺少的原因是因為說,其實社會還不是很重視防護,就是運動防護是一個新的概念,是這樣子嗎?

瑞翔:還是萌芽的階段,現在稍微……(好了一點)。

個人是如何投入這個產業的呢?

瑞翔:自己大學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畢業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巡迴防護員制度,也沒有像現在的多樣工作機會——如聯賽、個人工作室等等。當時幾乎是沒有工作機會。畢業之後,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於要考防護員這一件事情是非常抗拒,因為不知道考了要做什麼……這一張證照沒有辦法讓我去找到工作。後來再走回到防護這個領域,我覺得也是一個緣分。剛好在替代役的時候,我申請了防護替代役,又重新接觸到、回到防護的職場。

研究所階段,我是進入師大(按:師大體育系)的運動生物力學碩士班。有一段時間,因為家人的緣故——我爸爸媽媽都是老師,老師到目前都還是鐵飯碗——那時我也往體育老師的方向去嘗試與努力,在師大的時候也修了教育學程。真的是因為緣分,才重新回到防護員的這個領域。防護員這個領域又讓我後來有機會到各個國際賽去……直到現在。

我覺得我自己在防護的這一條路上是幸運的,遇到很多人的幫助。並不是每位防護員都有辦法被看到,但是他們每個人其實都很努力……每個人在位置上面,不管是學長還是學弟學妹,在他們的位置上都很努力。只是因為剛好,今天我們的選手有成績,所以有的防護員可以被關注到。但是所有的防護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

我們套一句唐嘉鴻的教練,翁士航教練說的:「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我們相信所以才看得到」,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可以借來引用一下。

  • bricoleur:他講「因為相信所以看到」是在講……

瑞翔:他那個時候是講說,我們不是因為選手做到動作,我們相信他做得到,而是因為我們一直給予他信任感,所以他做到了。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