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開一家不違初衷的書店,「有河書店」詹正德:這不是搞悲壯,而是確認自己要的生活 - 夜上海论坛

疫情下開一家不違初衷的書店,「有河書店」詹正德:這不是搞悲壯,而是確認自己要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4-06-28 19:33:0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當大環境不景氣,大家紛紛把店收起來的時候,你敢選擇一條不同的路,逆勢開店嗎?詹正德的答案是:Yes。距離中午12點還差2分鐘,影評人詹正德筆名686)騎著機車在湛藍招牌前停下,同步抵達的還有郵差。派信 。

當大環境不景氣,疫情有河大家紛紛把店收起來的下開時候,你敢選擇一條不同的家不己路,逆勢開店嗎?詹正德的違初答案是:Yes。

距離中午12點還差2分鐘,衷的詹正影評人詹正德(筆名686)騎著機車在湛藍招牌前停下,書店書店生活同步抵達的德這還有郵差。派信郵差、不搞悲壯準備開店的而確老闆,這是認自獨立書店「有河」最日常的景象,電動鐵捲門緩緩升上,疫情有河嶄新一天開始啦。下開

在第一家淡水「有河Book」結束2年多後,家不己詹正德把店開回來了。違初新書店延續「有河」之名,衷的詹正店前卻不再有河,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地,綠意隔著一條馬路映入店裡,成為獨特的書店風景。

詹正德還住在八里,書店歷經兩代更迭,他住的地方倒是十多年未變,「哪有時間換來換去啊?」他在吧檯內一邊整理店務,一邊回答我的問題。離開熟悉的淡水,現在他每天騎機車15分鐘到店裡,唭哩岸還算是平常活動範圍,當初尋找新店址,他也是騎著機車繞來繞去,才找著這地方。沒有河,「至少能看見一片綠地,多好!」詹正德這樣說。

有河書店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陳怡君
第二代的「有河書店」店前沒有河了,取而代之的是綠色草地,隔著一條馬路的距離,穿透進店裡。

別人關店、他開店,非常時期更要告訴讀者「我在這裡」

今年並不尋常,疫情讓實體書店不好過。誠品書店上半年收了6家,獨立書店沒比較好,台北松菸的閱樂書店縮短營業時間、天母學好書房從實體店轉往線上。大環境看似不利,有河書店為何選在這時重新開張?

書店試營運以來,詹正德大概被問過好多遍,然而他心中的時機點、看待這件事的角度,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一家書店關了之後,原有的讀者往哪兒去?這是詹正德在意的事。現在的有河書店位在台北市唭哩岸,詹正德觀察到鄰近地區書店正在減少。唭哩岸以北的北投,原有一家何嘉仁書店,然而大改裝後,烘焙咖啡店成為經營主軸,雖然原店二樓仍有賣書,但招牌或外觀卻已經看不出來了。而唭哩岸南邊的誠品士林店,也在經營21年後,於今年5月熄燈。詹正德認為,儘管關店反映的是可能買書顧客減少,但他相信總有一群人喜歡、習慣在實體書店看書、買書。他認為,現在正是獨立書店向讀者招手的時候,趁機大聲告訴別人「我在這裡」。

如何選店址、觀察客群?對詹正德拋出這些疑問,他悠悠回道:你那是商業書店的想法。對他來說,不管是淡水的有河Book或現在,選地點除了交通方便讓客人容易到達之外,就是找一處自己願意安身立命的地方。當初在淡水河邊選了2樓的店面,很多人不看好,但開一家有河景的書店,是他與隱匿都想要的。

寫影評、觀察獨立書店,店關2年但跟老顧客關係沒斷

「知道我、認同我的人自然會來。」詹正德十多年來,寫影評、寫獨立書店觀察,持續對關注的議題發聲,發表在各媒體及網路平台。許多人都是先認識他的文章、認同他的想法,才開始到書店裡來變成顧客。因此他與顧客間的關係,並不全然仰賴實體空間的存在,更多是透過網路交流。即使過去2年多書店暫停,但他不斷去寫,和老客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沒有斷。

第二代的有河書店,雖然過路客不多,但老顧客都回來了,前些時日店內推出會員制度,老客人就了占一半以上。

有河書店展書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陳怡君
詹正德寫影評、寫獨立書店觀察,也透過選書持續對關注的議題發聲,他相信認同相同價值的人自然會來。

詹正德說,他開獨立書店秉持的是「人本精神」,講求要有人味。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別人認同了,自然會互相類聚。他舉例,就像從前他們照顧河貓(淡水河附近流浪貓),一顧就是11年。那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都付出很多心力。而當淡水有河不得不結束的時候,隱匿曾在文章中提到,唯獨放不下日夜照盼的134隻河貓。

2年多前,隱匿因健康關係,不得不把經營12年的淡水有河Book停下來。詹正德說,其實那時候是書店狀況很好的時候。書店的低潮其實是在開店兩年後,那時剛好是2008年金融海嘯。「但我們做的是小生意,不一定跟大環境有關。」詹正德認為當時的低潮,是因為「蜜月期」過了,書店剛開都有熟人捧場,但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高峰。後來如何擺脫低潮的?詹正德說,就是持續去做、該調整就調整,這條路不行就去試別的方法。

這也是他對有河2.0的想法。店面租約2年,雖然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但就是盡量去試,不斷調整、堅持下去。

有河書店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陳怡君
有河書店一角,牆上有前一代淡水「有河Book」書店照片集錦。

開店收入不比自己上班時候,選擇與書為伍的生活

如今的有河書店是一人書店了,詹正德校長兼撞鐘,從開店到打烊全一手包。問他會不會不習慣,他說其實以前後期就很常一個人顧店,一個人去做其他事,已經很上手了。

採訪過程,他自己開店、整理環境,客人一來,他便忙著遞水杯,幫點餐、收錢、製作手沖咖啡,也不時需要點收貨運送來的新書。因為只有一個人,他讓店內飲品選項盡量簡單化,只提供手沖選項。他說,這樣才能把時間省下來做最重要的事。

過了2年多接稿維生的生活,現在整天要待在店裡,會不會覺得不自由?提出這個問題時,詹正德反問「怎樣是自由」?他說,靠撰稿維持生活代表筆不能停下來,一整天不停地寫,這樣是自由嗎?

詹正德說,這幾年其實生活還可以。但他說,你不確定未來還可以這樣過幾年。撰稿維生,年輕時不害怕,有接不完的案子。但他認為,言論也是有言論市場的,誰當紅誰不紅,「你總是有一天會被淘汰掉啊」。

「這不是在搞悲壯,而是確認自己的生活、生命及命運都由自己掌握、自己創造,並且不違初衷,畢竟電影裡的每個今天都不會暫時停止,命運也是一樣。」關於重啟書店的決心與初衷,詹正德曾經這樣說。

重啟有河書店對詹正德,其實是選擇了一種生活的方式。他說開獨立書店賺不了什麼錢,收入比以前上班時還少,只能維持生活所需,他想選擇一種可以與書為伍的生活方式。

有河書店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陳怡君
有河書店也是小小藝文交流圈,在這可以獲得藝文、影展活動訊息。

核稿編輯:黃筱歡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