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如何「挖深」又「求真」?來自重量級社會學研究者的10個技巧

  发布时间:2024-05-16 17:09:4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謝達文台灣大學社會學所博士候選人,文章發表於個人medium,有【白話應用社會學】、【方法工具箱】、【數據看台灣】等系列。)訪談是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新聞、商業等各個領域也都經常需要應用。訪 。

文:謝達文(台灣大學社會學所博士候選人,訪談文章發表於個人medium,何挖會學有【白話應用社會學】、深又【方法工具箱】、求真巧【數據看台灣】等系列。來自)

訪談是重量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新聞、級社商業等各個領域也都經常需要應用。研究訪談看似簡單,個技甚至有人以為會講話就會訪談,訪談但其實,何挖會學訪談技巧的深又好壞,決定訪談品質的求真巧高低。而關於訪談品質,來自我們經常擔心兩個問題:首先,重量我們訪談的深度夠不夠,是否能得到足夠豐富的資訊?其次,受訪者的講法,又是否真實反映他們的真實看法(尤其是一段時間以前的看法)?

關於這兩個問題,近期都有重量級的社會學研究者專門討論。關於第一個問題(怎樣更深),我將從賓州大學Annette Lareau去年(2021)的新書Listening to People中,選出五個我自己覺得最有啟發、最有用的建議,消化後簡單改寫成五個技巧。而關於第二個問題(如何更真),哥倫比亞大學的Mario L. Small去年也與學生Jenna M. Cook合作,寫了一篇Using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Why,提出了五種挑戰,並分別列舉了一些解決方式,我也從中挑選、整合出五個技巧,因此總共有十個建議,提供給讀者做參考!

挖深技巧1:用「簡單的一般性問題」開場

受訪者有時候也不知道要怎麼受訪,因此,先從一個簡單、好回答的問題開始,對受訪者而言比較友善,可以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沒有標準答案,就是說說你的經驗」,受訪者會比較有辦法自在地多分享一些。同時,這個問題最好也是「一般性」的(先問大方向,而不是馬上問「人事時地物」),這樣可以為下一步鋪路,順著受訪者的回答,往下追問具體細節。

具體來說,Lareau的例子是,如果訪談家庭,他可能會先問「可以跟我介紹一下你小時候你們家怎樣嗎?」;如果訪談員工,他可能會先問「可以跟我介紹一下你一天都在做什麼嗎?」。問完這種題目,就可以順順往下追問他們的職位、上司下屬、假日在做什麼、覺得什麼比較有趣等等。先用一般性的問題開場,對方提到一些點之後,再來藉此追問具體的「人事時地物」。

挖深技巧2:一開始就追問

受訪者經常不知道訪談者希望自己講到「多麼細節」,訪談一開始的階段,因此也是受訪者在「找節奏」的時候。因此,如果我們在前十五分鐘都不追問,受訪者可能會以為我們就是想要聽到很簡短、很「像問卷回答」、很「整體而言」的答案;而一旦在訪談開始培養出這樣的節奏,訪談中後段要打掉重來就很困難了。

所以,提早開始追問,給受訪者訊號說「我對你的故事很有興趣!」,可以讓受訪者「習慣」多講一點,放心從自己的經驗出發。

同理,Lareau也建議訪談者,甚至可以適時鼓勵受訪者:「哇很感謝你!這種故事就是我想要的!」,不但可以讓受訪者知道我們想要怎樣的資訊,也有讓受訪者更放鬆的效果。也同理,如果受訪者提到值得追問的事情,當然不要死守著本來訪綱的順序、硬是跳到本來準備的下一題,而是可以直接開始追問(當然,如果後來才想到可以追問,或是先問了別的題目之後岔開,也是可以回去補問,這是沒問題的)。不論如何,我們的目標,是讓訪談步調能夠儘量順暢,讓受訪者自然講出我們需要的細節。

挖深技巧3:預備好用的追問句

從前面兩點我們可以看出,追問很重要,但追問要怎麼問呢?如果每一題都要想追問的話,有時候突然之間想不到怎麼辦?

Lareau建議,我們可以預備一些好用的「追問句」,在需要的時候拿出來回收利用,這些好用的「追問句」包含:

  • 「關於你說的__,你可以跟我多說一點嗎?」
  • 重複對方的用詞,等候對方往下講(重複用詞看起來簡單,但Lareau強調這很重要:重複用詞不但可以清楚顯示「我有在聽」,或許更重要的是,訪談者如果不是用對方的用詞,而是用自己的話「換句話說」,有時候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受訪者對詞彙的理解與訪談者未必相同,反而可能導致誤解,所以直接重複經常是最好的)
  • 安靜一下,示意對方繼續講
  • 「你可以想到一個最近的例子嗎?」
  • 「那這件事讓你有什麼感覺?」
  • 「有些人會跟我說xx,有人會跟我說yy,對你來說是怎麼樣呀?」
  • 「你可以告訴我這件事情怎麼發生的嗎?」
  • 「哇這聽起來很辛苦欸」

挖深技巧4:問具體的經驗

從上面的這些問句中就可以知道,問問題的一個重點是問出「具體經驗」,這是Lareau認為訪談的核心目標:到最後,訪談這種方法要能夠說服讀者,不是靠抽樣、數字和趨勢,而是靠呈現出具體、特定的細節,能夠告訴讀者「他們的經驗真的是這樣,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選擇,真的是經過這樣的過程」,這些細節也讓讀者可以自己判斷「對,如果當事人真的這樣講他們的經驗和感受,那作者這個詮釋有道理」。相反地,如果訪談中只有大而化之的資訊(一些簡單的有或沒有、是或不是,或是一些「官方說法」或受訪者自行簡化),讀者就沒辦法自己判斷,遑論被說服。

因此,從訪談題目設計、到實際訪談的執行,訪談者都應該要想著多問「具體的行動、事件或經驗」,想辦法了解他們在面對真實的選擇時怎麼想怎麼做怎麼感受(而不是一般性地說都是怎麼樣);對於用得到的事件,要「得到足夠多的細節,讓我們可以產生一個心裡面的圖像」。

挖深技巧5:結束前確認「有沒有要補充的」

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自己有準備的,以及對方有想到的。

一方面,既然訪談經常是「遇到一個點就繼續往下追問」,訪談者難免有時候會漏掉一些原先有準備的重要問題,因此,在訪談結束前可以跟受訪者說「稍等我一下,讓我確認我有沒有一些有準備的問題還沒問到」。

另一方面,受訪者也可能有想到一些有意思的訊息,是我們還沒問到的,Lareau說自己在訪談最後總是會問「關於這個主題,有沒有什麼其他重要的事,是我們還沒講到的?」,也有研究者(Shamus Khan)會問「我的研究是關於___,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剛才沒提到,但你覺得可以講的?或者有沒有什麼問題,是你覺得我該問卻沒問的?」

shutterstock_352247702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