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難報導看台灣新聞的跨領域挑戰:小時不讀書,長大真的當得了記者嗎?

  发布时间:2024-05-16 16:32:2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陳洧農記者沒有辦法憑空知道訊息——王若庭想盡辦法把你的批評送到新聞室——許瓊文台灣的地震、天然災害頻仍,但在災難報導中,記者的種種烏龍行徑卻使其被貼上「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標籤。記者真的是個 。

文:陳洧農

記者沒有辦法憑空知道訊息——王若庭

想盡辦法把你的從災批評送到新聞室——許瓊文

台灣的地震、天然災害頻仍,難報但在災難報導中,導看的跨大真的當得記記者的台灣挑戰種種烏龍行徑卻使其被貼上「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新聞小時標籤。記者真的領域是個「不學無術」的職業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講座「媒體X記者: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天災人禍怎麼報?」,不讀邀請到政大廣電系教授許瓊文和三立新聞台副總監王若庭擔任主講人,書長以災難新聞為切入點,從災暢談各自對於新聞媒體的難報觀察與未來期許。

災難現場的導看的跨大真的當得記記者

王若庭分享了一段三立電視台的側錄影片,讓觀眾得以一窺新聞記者在災難現場所面對的台灣挑戰情境。

今年3月,新聞小時台中民宅倒塌造成許多死傷,領域當記者抵達現場時,不讀現場人馬雜沓、喧囂擾攘,除了工程人員、救援團隊,還有許多其他媒體。記者必須在一片兵荒馬亂當中掌握事件輪廓,才能為觀眾重建現場,同時必須設想:該問什麼問題?該找誰問?

王若庭表示,記者到現場之後一方面要準備連線,一方面要在混亂中收集資訊,並且不時地透過手機追蹤、確認最新的資訊。如果災情重大,記者可能需要在一個小時內跟攝影棚連線兩到三次。每次連線完,記者都要馬不停蹄地繼續收集相關訊息,非常疲於奔命。

在影片中,可以看出記者非常心急,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必須分秒必爭地找到受訪者。如果受訪的是受難者家屬,更需要小心謹慎,以免被觀眾撻伐「沒有同理心」。

災難報導5要點

王若庭表示,電視新聞的災難報導有5大要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與畫面。不同於平面或網路媒體,電視新聞沒有畫面就沒有賣點,因此盡快取得畫面始終是電視新聞的首要之務。

第二是內容正確性。她說,如果是25年前,內容正確性可能會被她放到第五順位;但時移世易,以當今媒體生態競爭之激烈,若是再不注重內容正確性,電視媒體恐將被淘汰。

第三則是要找到目擊者和當事人,如此才能了解災難事件的原委。而如果能找到獨家的當事人,就更能吸引觀眾目光。

此外,還要發展多面向的新聞角度。例如罹難者身分、災難後續可能波及的範圍、避難資訊等。災難新聞的最後一個重點,就是後續檢討: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國外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其他國家是怎麼處理的?

報導國外的災難時,也可以反思:台灣面臨類似的狀況時該怎麼辦?有許多不同的探討角度。

電視新聞的優勢

王若庭以今年5月10號「吊臂砸中捷」的事件,說明電視新聞滾動報導的優勢。事件發生在12點多,三立新聞1點開播進這條新聞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這條新聞,在一個小時當中不斷滾動地報導事件發展,讓觀眾隨時了解最新進展。

「我們電視新聞有能力做到1小時不出這條新聞,其實這是要功力的。」

她說,一開始記者還在趕赴現場的途中,但她認為這則新聞非常重要,所以請記者直接用電話和副控室連線,跟主播對話,同時她要求採訪中心再派一位記者接著繼續連線。如此一來,第一個記者下線之後,就可以去做功課,去網路上找更新、更即時的資訊。

王若廷表示,如果是重大新聞,在SNG車跟記者尚未抵達現場時,甚至會動用三到四個記者輪流電話連線。這樣的配置不只讓記者有時間做進一步的資料收集,也讓報導能夠有不同的角度,例如一位記者可以報導災難原因,另一位則報傷亡狀況等。

但是,電話連線畢竟只有聲音,那對電視新聞最重要的影像該如何取得呢?她說,若無法取得第一手的畫面,會在取得同意的前提下使用網路上的即時影像,例如爆料公社等網路社群,都有許多這方面的資源。

報導國外大型災難

王若廷表示,國外的大型災難對電視新聞而言,採訪難度可說是大大提升。因為在沒有駐地記者的情況下,記者不可能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如果單純依靠外電的畫面,又難以滿足時效性的要求。

這時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可說是視訊連線,而這樣的發展是拜疫情所賜。早前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記者的採訪受到許多限制,所以有些受訪者會自己用手機拍一段畫面傳給新聞記者。例如土耳其大地震發生時,三立新聞就大量採用當地台僑、台商傳回的影像。

真的無法及時取得畫面的時候,電視台會採取「說新聞」的方式,讓主播在棚內進行較深度的新聞解說。

做一個有要求的閱聽人

許瓊文和王若庭在大學時是廣電系同學,畢業後兩人各自進入不同媒體工作,後來許瓊文轉往學術路線,成為廣電系教授。她說,確實曾有過一段時間,記者很喜歡「秀自己」,也因此造就了「溫度計測雪深」、「油條當風速槍」這樣的荒唐場面。但是長久以來,觀眾與網友們的嘲諷與批評,已經令業界的風氣有不少改變。

不過,除去這類「個人意識高漲」鬧出的烏龍之外,記者還是經常被批評「沒做功課」、「亂問」。許瓊文說,這有可能是記者缺乏經驗,或是因為該記者根本不是新聞科系出身,缺乏相關訓練,例如受害者訪談與創傷素養等。

她指出,以現今的勞動條件而言,即便記者已經不是新人,也不見得有辦法好好「做功課」,因為每天新聞的發生令人應接不暇,新聞室也缺乏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往往不會被要求要做功課,即便記者有心想做,也沒有機會。

然而,許瓊文並不是主張放任媒體或採取更寬鬆的標準,反而是要更強烈地要求媒體,做出有品質的新聞報導。而這麼作的前提,便是閱聽者的自我提升,閱聽者層次的「水漲」,才會帶動新聞媒體的「船高」。她說,閱聽人應該積極對表現欠佳的媒體提出批評,「如果他報得不好,我們就打電話去罵他,去粉專寫爆他。」

理論與實務的拉扯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