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交通、買賣和閒筆,護城河橋頭的眾生相

  发布时间:2024-06-03 15:31:0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田玉彬交通、買賣和閒筆,護城河橋頭眾生相來到橋頭,準備進城了。和虹橋一樣,護城河的橋頭也很擁擠熱鬧——分三類來看:第一類是交通,第二類是買賣,第三類是閒筆。先看第一類的交通路況。首先看到有兩輛牛車 。

文:田玉彬

交通、清明買賣和閒筆,上河護城河橋頭眾生相

來到橋頭,圖宋天交通買頭準備進城了。賣和

和虹橋一樣,閒筆護城河的護城河橋橋頭也很擁擠熱鬧——分三類來看:第一類是交通,第二類是眾生買賣,第三類是清明閒筆。先看第一類的上河交通路況。

首先看到有兩輛牛車正要出城。圖宋天交通買頭和十字路口的賣和豪華牛車相比,這兩輛牛車簡樸許多,閒筆沒有青羅傘,護城河橋也沒有棕櫚頂。眾生不過,清明就算是豪華牛車也不算最氣派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汴京的幾種車型,有一種「太平車」:「前列騾或驢二十餘,前後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二十多頭驢騾,或多達七頭牛來拉的車,可以想像一下陣容有多浩大。這種超級太平車載重能力強,也正因載重大,遇到險峻下坡路,如果不能減速,很容易發生危險。為此,太平車後面還會拴上兩頭驢騾,下坡的時候就讓牠們「倒坐」,充當「刹車系統」。還有一種形式像太平車,但比較小的車,叫「平頭車」,酒店常常用平頭車載運酒桶,進城後我們就會見到。女眷用車和平頭車相似,不過因為要給女眷乘坐,加了車廂頂蓋,加強舒適性與私密性。

接著看橋頭上的路況。牛車旁邊來了一小隊回城的人馬,行進速度應該挺快的,一個挑擔子的人堵了路,馬夫使勁勒住馬頭讓馬慢下來。

再來看騎馬的人:頭戴有棱風帽(腦後應該也垂著類似的「髮辮」),和晾衣船邊、豪華車後兩人的風帽一模一樣。前兩人讓人好奇他們的面貌,是不是真如有人所想是金國人。現在看來應該不是,因為在此正面看到了風帽下的臉。這至少說明,風帽和所謂的「髮辮」不能作為判斷是不是金國人的依據。此人手中還拿著一把扇子。這不是《清明上河圖》中第一次出現扇子,也不是最後一次。但這次能比較清楚看到,扇子像是用綢子包裹著。有人推測,也許是清明時節天氣冷,還用不到扇子。

宋人有拿扇子的習慣,比如用於「遮蔽塵土」。此外,還有人提出驚人觀點,說這些人拿的不是扇子,而是扇形物,裡面是樹枝編結成扇形,外面用布包裹,其用途是祭祀。對此觀點我有一個疑問,就是修車鋪斜對面那賣藥的遊醫,看起來不像要去郊區祭祀的人,卻也在攤位邊放著一把扇子。這又如何解釋?總之,我還是認為,他們拿的是扇子,是一種生活習慣,並且,他們的扇子不只一種用途。

接著,來看橋頭上有哪些買賣。其中兩個攤位,一個是賣花的,攤主正拿著一束花向顧客推薦。有人說那是杏花,因為杏花是與清明時節關聯密切的意象之一,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再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還有人說是紫荊花。紫荊,俗名滿條紅,「花色深紫而小……叢生極密,砌滿枝條……三月盡開。」(清代《小山畫譜》)再看那位顧客,哇!竟然是一個大鬍子大叔!其實,大叔買花,在宋朝完全不奇怪。宋人愛花愛到極致,男的愛,女的愛,老的愛,少的愛,皇上愛,百姓也愛,總之是全民愛花。他們不僅把花插在瓶子裡,還要簪在頭上。宋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三月,蘇軾寫了一首很好玩的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吉祥寺賞牡丹》)那天他喝多了,被人扶著回家去,一路上不斷有人卷起珠簾看他。不光因為他的醉態,還因為他頭上簪著花。

蘇軾自嘲,自己一個老頭兒戴花是不害羞的,可是鮮花卻會羞於到我這老人頭上來吧?其實,蘇軾那年才四十歲都不到。不過宋人尤其喜歡自稱老人,不像今天,人們把年齡當祕密,不願意稱老。但對於宋人戴花,也有看不慣的,司馬光就是典型代表。前文我們也提過他反對女子相撲,對戴花這件事,他也不喜歡。可是戴花畢竟是全民風尚,他也不好全盤否定。在他的家庭禮儀著作《司馬氏書儀》中,他就說:「世俗新婿盛戴花勝(一種首飾),擁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體,必不得已,且隨俗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可也。」意思是說,放眼望去,脖子以上全是花朵和首飾,幾乎看不到臉了。司馬光很無奈,所以告誡家人,一定不要戴那麼多。他說的「必不得已」和「隨俗」,也說明了戴花風俗之普遍和強勢。

P104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提供

賣花攤賣的是什麼花雖然不能十分確定,但賣花並無疑問。可是旁邊攤位賣的是什麼,就很難判斷。有人說,那是在賣西瓜,切開成一塊一塊地賣,那剖開斷面上的點點黑色就是西瓜籽。但實際上,雖說北宋時期中國燕北地區已有西瓜種植,但因為當時宋遼對峙,西瓜並未傳入中原。直到金國滅遼滅宋之後,大批猛安謀克戶【註1】遷居中原屯田,西瓜才隨之到來。

再好好地仔細看看,圓圓的、有點厚度,而表面的黑斑更像是烤焦的痕跡——很像一種餅。《東京夢華錄》中說:「凡餅店,有油餅店,有胡餅店。」此攤賣的應該就是胡餅,類似烤饢。饢久存不壞、適合旅途攜帶,胡餅販把攤位擺在城門外,或許就是考慮到出城遠行的人會買些胡餅帶上。

再看那攤主,與右側那人相比,穿得極其涼快,他右手邊疑似還有一把扇子,想必是在火爐邊烤餅的緣故。另外,也有人說是棗䭅,大概是用麵粉和著棗子做成的棗餅之類。

胡餅攤位一角,有一個少年抱著手坐著,沒有穿鞋,像是受了什麼委屈,頗可憐的模樣。我想,那攤主是不是他的父親?少年不知因何挨了罵,賭氣坐著不幫忙,父親忙著招呼顧客,沒空理他。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