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歐內 vs. 卡拉瓦喬(下):公開挑釁,用同性禁忌戀情毀謗對手 - 夜上海论坛

巴里歐內 vs. 卡拉瓦喬(下):公開挑釁,用同性禁忌戀情毀謗對手

  发布时间:2024-07-01 11:26:4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巴里歐內 vs. 卡拉瓦喬上):17世紀歐洲畫壇的誹謗大戰文:木木日安巴里歐內Giovanni Baglione, 1566-1643)以《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公開向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
  • 巴里歐內 vs. 卡拉瓦喬(上):17世紀歐洲畫壇的巴里誹謗大戰

文:木木日安

巴里歐內(Giovanni Baglione, 1566-1643)以《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公開向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挑釁,成為1603年著名訴訟案件重要導火線之一。歐內這幅畫可說是卡拉開挑巴里歐內藝術生涯中,與卡拉瓦喬藝術及生平皆有緊密連結的瓦喬代表之作。到底,下公釁用巴里歐內的同性《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一畫,是禁忌用何種手段誹謗卡拉瓦喬的呢?

《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兩種版本中,「神聖之愛」制伏呈仰躺姿勢的戀情「世俗之愛」的構圖大致相同,但畫面左側那肌肉虬結、毀謗膚色深沉的對手惡魔,柏林版本的巴里惡魔面部背對著觀者,但在羅馬版本中,歐內卻呈現惡魔轉過頭來、卡拉開挑一臉驚慌的瓦喬樣態。學者Röttgen指出,下公釁用惡魔之面容是依照卡拉瓦喬的容貌繪製而成。

由於學界普遍同意巴里歐內畫中的「世俗之愛」,為卡拉瓦喬《愛會戰勝一切》的愛神一角,這位愛神的模特原型,可能是來自一名叫作「切科」(Cecco)的少年,他當時是卡拉瓦喬的同性戀人兼畫室助手。[1]Röttgen認為巴里歐內藉由欲與「世俗之愛」媾合、臉部為卡拉瓦喬容貌的惡魔,暗示著卡拉瓦喬與切科之間的同性禁戀,這是巴里歐內打擊卡拉瓦喬名譽的具體證據。

雖然《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中的「世俗之愛」,雙耳赤紅、皮膚細膩、姿態撩撥,或許還有暗示施虐、受虐的性癖傾向。但筆者更相信「世俗之愛」如此媚骨的樣態,是巴里歐內依循愛神厄洛斯(Eros)掌管情慾、官能愛的圖像意涵描繪而成。

同樣的圖像表現,亦可在巴托羅謬・曼佛雷第(Bartolomeo Manfredi)《丘比特受到懲罰》(Cupid Chastised, 1613)一作中發現。曼佛雷第將愛神丘比特(厄洛斯)描繪成誘人、無助之姿,並受到其父戰神瑪爾斯(Mars)的鞭打,母親維納斯(Venus)在一旁試圖阻止。

如同《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中,「世俗之愛」受到「神聖之愛」的壓制,《丘比特受到懲罰》的丘比特,受到父親瑪爾斯的管教,兩幅作品皆表現了掌管情愛、肉慾的愛神,需受到道德與克制管束的圖像含意。但必須承認的是,曼佛雷第畫作的丘比特露出雪臀與扭動的身體曲線,強調性感的暗示意味更加濃厚。或許是為了滿足觀者、藏家的品味,或其他因素導致畫家如此描繪。

雖不能肯定巴里歐內是否曾以敵手的性傾向問題進行攻擊,但「誹謗」的方式有很多種。就《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羅馬版本來說,畫家將卡拉瓦喬惡魔化,並置於針對性強烈的作品之中。有關描述卡拉瓦喬容貌,我們可從現存的紀錄中得到應證。一段描述卡拉瓦喬容貌的文字記錄,出自與卡拉瓦喬相識的理髮師盧卡(Luca):

這位畫家是個身材結實的年輕人,年約20至25歲,留著黑色的鬍子、濃眉黑眼。他打扮得一身黑,沒什麼章法可言,腿上的緊身褲有些磨損了。他還有一頭茂密的頭髮,長過於前額。[2]

比對《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羅馬版本的惡魔樣貌,可見惡魔魁梧且深膚色的身軀,再加上大眼窩、長鬢角、黑髮濃眉等特徵與卡拉瓦喬面容有相似之處。而現今留下的卡拉瓦喬畫像,便成為推測巴里歐內在畫中惡魔化卡拉瓦喬,並藉由公開展示加以誹謗敵手聲譽的支持證據。

巴里歐內以畫作誹謗卡拉瓦喬的行為,是受義大利長久以來誹謗文化之影響。17世紀前的誹謗文化,可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中、北部地區繪製罪犯容貌肖像的傳統開始談起。在這些傳播罪犯臭名的不名譽圖像(pittura infamante)中,犯人常以羞恥的倒掛動作或處刑時的樣子呈現於畫像之中。

將這些羞辱意味強烈的圖像布公於眾,主要目的是使犯罪者身敗名裂,並摧毀其家族的社會名聲。許多知名畫家曾接過繪製不名譽圖像的公共委託案件,舉例來說,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曾為參與「帕齊陰謀」(Pazzi Conspiracy)[3]而被處以絞刑的罪犯巴隆切利(Bernardo Bandini Baroncelli)畫速寫。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繪製「佛羅倫斯之圍」(Siege of Florence)[4]中的叛逃將領,呈吊掛姿勢的素描。

在上篇提到卡拉瓦喬及其黨羽,疑似在羅馬散布誹謗巴里歐內的下流詩文,這可源溯自16世紀初起風行於羅馬街頭的誹謗傳統。當時羅馬市民將匿名的誹謗詩、諷刺漫畫張貼在「會說話的雕像」——帕斯魁諾雕像(Pasquino)基座,藉以抨擊社會及政治上的不公。

帕斯魁諾雕像遍佈在人來人往的廣場與街道,因此加速流言蜚語的傳播速度,也成為百姓誹謗他人聲譽、宣揚政治理念、闡發個人見解的常見管道。在帕斯魁諾雕像下誹謗藝術家創作的例子,不勝枚舉,以布雷西亞諾(Prospero Bresciano,1555-1599)創作的摩西雕像(Moses, 1587-1588)為例,當此作公開亮相後,便遭受匿名詩文攻擊,他們嘲諷此座如侏儒般的怪物雕像大概是出自精神失常的雕刻家之手。大受打擊的布雷西亞諾因而氣鬱成疾,英年早逝。

值得注意的是,在帕斯魁諾雕像散布諷刺詩文與漫畫,之所以能成功達成誹謗他人的功效,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公開展示」。上篇提到巴里歐內曾在被斬首者聖若望教堂,公開展示《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這是一樣的操作概念。

這說明17世紀初,羅馬街頭的公開展示風氣已蔚為流行,教會、教堂等正式場域的公共話語概念也已形成。雖然巴里歐內《神聖之愛征服世俗之愛》與卡拉瓦喬《愛會戰勝一切》未曾並列展示,但巴里歐內曾於被斬首者聖若望教堂,與簡提列斯基的《大天使米迦勒與惡魔》一同展出。巴里歐內與此位卡拉瓦喬追隨者的競爭之舉,頗具替代意味。其實際目的,可能是為了間接向簡提列斯基的藝術風格來源——卡拉瓦喬挑戰。

雖然目前並未有證據顯示,巴里歐內的誹謗畫達到攻擊卡拉瓦喬名聲的直接效果,但巴里歐內確實透過惡魔化卡拉瓦喬,這樣具有誹謗意涵的圖像,宣告自己與卡拉瓦喬勢不兩立的立場。

註釋

[1]學者Papi考證這名被稱作「切科」的男子,本名為佛朗切斯科・布歐內里(Francesco Buoneri),除了是卡拉瓦喬的助手兼愛人外,他亦是《愛會戰勝一切》中的愛神模特。然而現今學界對於卡拉瓦喬為同性戀的假設,還是持懷疑的保留態度。

[2]原文:“Questo pittore è un giovenaccio grande di vinti o vinticinque anni con poco di barba negra grassotto con ciglia grosse et occhio negro, che va vestito di negro non troppo bene in ordine che portava un paro di calzette negre un poco stracciate che porta li capelli grandi longhi dinanzi.”

[3]15世紀佛羅倫斯由梅第奇家族統治,帕齊家族欲奪取統治權,於1478年4月26日,預謀刺殺掌權的羅倫佐・德・梅第奇(Lorenzo de’ Medici)、朱利亞諾・德・梅第奇(Giuliano de’ Medic)兩兄弟。羅倫佐重傷,朱利亞諾身亡,最後參與陰謀的帕齊家族及其同黨被判處重刑。

[4]哈布斯堡查理五世(Charles V)因受教宗克勉七世(Clement VII, Giulio di Giuliano de’ Medici)在政治、戰爭立場上的背叛,1527年率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向梵蒂岡宣戰。在這樣的背景下,1529至1530年間,佛羅倫斯遭受帝國軍隊的圍城,並於1530年8月10日淪陷。

參考資料

1. Baglione, Giovanni. Le Vite de’ pittori, scultori et architetti. Dal Pontificato di Gregorio XIII del 1572 in fino a’tempi de Papa Urbano Ottavo nel 1642. Roma:

2. Ebert-Schifferer, Sybille. Caravaggio: The Artist and His Work. Los Angeles: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2012.

3. O’Neil, Maryvelma Smith. Giovanni Baglione: Artistic Reputation in Baroque Rom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Röttgen, Herwarth. Caravaggio: L’amore terreno o la vittoria dell’amore carnale.Modena: Franco Cosimo Panini, 2006.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