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MIT台灣誌》製作人麥覺明:滿血復活為台灣山林立誌,繼續實現「拍千集、登百岳」的目標 - 夜上海论坛

專訪《MIT台灣誌》製作人麥覺明:滿血復活為台灣山林立誌,繼續實現「拍千集、登百岳」的目標

  发布时间:2024-06-28 15:03:5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詹致中或許你從未有機會親登百岳,但一定曾駐足在電視機前,跟著《MIT台灣誌》的鏡頭行至山巒之巔,在嘹亮的原住民古調中,眺望過秀麗群峰……2002年4月開播的《MIT台灣誌》,是台灣第一個深入山岳的 。

文:詹致中

或許你從未有機會親登百岳,專訪製作誌繼但一定曾駐足在電視機前,灣誌為台灣山跟著《MIT台灣誌》的人麥鏡頭行至山巒之巔,在嘹亮的覺明原住民古調中,眺望過秀麗群峰……

2002年4月開播的滿血目標《MIT台灣誌》,是復活台灣第一個深入山岳的行腳節目,從沒人看好到五度奪得金鐘獎榮耀,林立這個節目不但扭轉了台灣電視慣用誇大、續實現拍搞笑拚收視的千集常態,更顛覆了觀眾認識台灣的登百眼光,這一切都和幕前幕後的專訪製作誌繼靈魂人物—人稱「麥哥」的麥覺明息息相關。

從大學加入登山社開始就對高山情有獨鍾的灣誌為台灣山他,用一步一腳印的人麥方式,克服裝備、覺明人力、滿血目標氣候等一切困難,帶著攝製團隊走遍大鄉小鎮、爬過群山百岳,搶在自然消失之前,以影像紀錄下台灣的人事史地與多元生態。

2019年底,製播《MIT台灣誌》的電視台決定不再續約,於是,這個播出長達18年的長壽節目,便在播完第906集之後嘎然而止,這是麥覺明想盡辦法也改變不了的決定,但大學主修會計的他知道如何用務實的方式去實踐浪漫的理想,八個月後,在MOMO TV董事長李四端的支持下,《MIT台灣誌》滿血復活、強勢回歸,繼續實現麥覺明「拍千集、登百岳」的目標。

「這節目應該要繼續下去。」在《MIT台灣誌》開播記者會上,李四端感慨地說,山脈是台灣的象徵,而《MIT台灣誌》則是台灣高山行腳節目的特有IP,能讓《MIT台灣誌》在MOMO TV繼續播出,他非常感動,更期盼在第一千集播出的時候,麥覺明已經帶領團隊完成記錄百岳的夢想。

3_干卓萬山登頂3284M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為台灣山林立誌

採訪這天,麥覺明一路風塵僕僕地從深山回到台北,拍攝小組剛跟著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沿著雪山北稜翻越標高3325公尺的桃山,再直下淡水河源頭—塔克金溪附近。光是從桃山到塔克金溪,一行人就走了三天,然而,眼前的麥覺明絲毫未見倦容,迫不及待地講述起途中見聞。團隊在溯源途中經過一大片原始杉林時,見到其中一株台灣杉特別挺拔,彷彿要頂到天似的,林試所人員花了兩小時登上樹頂,測量之下赫然發現此樹高達79.1公尺,相當於26層樓高,比現存台灣杉最高紀錄72.9公尺,還要多出6公尺,是東北亞最高的樹。

當林試所人員忙著吊掛上樹時,麥覺明則在一邊操作著剛學會不久的空拍機,環繞著大樹進行拍攝,「其實我也跟著爬到大約四十公尺高的樹上,但聽到天邊傳來的雷聲時,就不敢再往上爬了。」身處在人跡罕至的山林,更容易感受到人類的渺小,麥覺明對大自然始終抱有深深的敬畏。

在台灣,超過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層層疊疊地散落在這座面積只有3萬6千平方公里的海島上,「不管在哪個縣市,都看得到山。」對麥覺明來說,台灣的山林之美散發著一種致命的吸引力,牽引著他一次又一次靠近探索。將近二十年背著重裝備翻山越嶺的戶外拍攝工作,在麥覺明的身上刻下了歲月的痕跡,體力也不再處於巔峰狀態,但年近55歲的他仍樂此不疲,「我覺得很幸福,做了一個自己熱愛的工作。」

4_台灣第一高樹(台灣杉79_1M)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前半生登山是興趣,後半生登山是志業

麥覺明真正與山結緣是在考上實踐大學會計系之後,當時正好登山社在招生,喜歡戶外活動的他覺得有趣就報名了,自此,麥覺明開始熱衷於登山、溯溪、攀岩,累積了豐富的自然生態知識和野外經驗。

畢業後,麥覺明進入會計事務所任職,過起看報表查帳的日子,但遠方的山林之於他,就像是相隔兩地的情人一樣,不時發出召喚。1994年,台灣登山界準備再度組成遠征隊挑戰聖母峰,得知這個消息後,麥覺明毅然辭職,自主進行體能訓練長達一年多,如願入選成為遠征隊的一員。1995年4月,大隊開拔前往喜馬拉雅山,麥覺明在最後階段獲選為攻頂的四人之一,不料氧氣瓶在營地被偷,他被迫在海拔8000公尺處止步,眼睜睜看著同隊的陳國鈞與江秀真成功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我現在作夢,偶而還是會夢到當時攀登聖母峰的景象。」這是麥覺明登山生涯中最大的遺憾。

回國後,麥覺明重新回到財務工作崗位,平淡地過了二、三年,命運之神再度將他帶到了人生轉捩點。因緣際會下,麥覺明被引薦到衛視中文台,加入了外景節目《台灣探險隊》,節目規劃攀登路線、裝備採買,並在入山後負責照顧眾人的飲食及安全。由於拍攝小組成員對山岳極為陌生,登山經驗和知識豐富的麥覺明,也從幕後被推向幕前,對著鏡頭介紹各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就這樣走過一座又一座山頭,直到現在。

5_1995年攀登世界第一峰聖母峰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2002年,麥覺明和夥伴一起成立「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同年4月7日《MIT台灣誌》第一集播出,最叫人難以想像的是,從第一集到現在,團隊班底竟然還是當初那批人,在人員流動率頻繁的電視圈成為一大異數,麥覺明對此很是驕傲,「這是我們節目的一大特色,從開始到現在成員幾乎沒變,成為維持節目風格和品質不變的最大關鍵。」

不過,麥覺明也坦言,《MIT台灣誌》製作經費不高,沒有一集十萬美金的華麗預算,只能靠著拍攝經驗的累積來突破障礙,「尤其我們的這塊領域比較冷門,只要能憑藉專業製作出好節目,生存空間自然就會變大。」

7_雪季攀登雪山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長年在山林間走跳,麥覺明不但對各地生態與人文如數家珍,腦海裡也留存著許多難忘的魔幻時刻。他曾在夏季的嘉明湖周邊大草原上,碰見成群水鹿大軍在月光下散步;也曾在冬季的雪山親睹台灣最高湖泊—翠湖幻化成一片銀白世界的奇景,「台灣山岳的特殊地貌,結合四季變化萬千,拍不完更拍不膩,我完全不怕會有題材枯竭的狀況出現。」

此外,尋訪古道秘境,也是《MIT台灣誌》急於紀錄的題材之一。許多珍貴的人文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只能藉由在地耆老傳承生活經驗,或依靠原住民獵人口耳相傳的故事,「但部落長者日漸凋零,所以我們也加快古道的拍攝記錄。」麥覺明有點著急。

8_臺灣最高湖泊_雪山翠池3500M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堅持十八年,拍出使命感

很多地方可能一輩子到不了,但跟著《MIT台灣誌》攝影團隊的腳步和鏡頭,就能領略其中的美好。透過節目,麥覺明培養出一批愛山的觀眾,「很多年輕人告訴我,他們從小看台灣誌長大,這樣的回饋越多,我的使命感就越重,更要趁自己還爬得動時,盡量多拍一點給大家看。」 《MIT台灣誌》是國內製作難度最高的節目之一,每個鏡頭都要靠團隊耗盡全力拍攝而來,但麥覺明長年堅守崗位的付出沒有白費,《MIT台灣誌》不但成為電視圈公認的一股清流,更默默發揮出可觀的正向影響力,電視台開始製播類似的自然生態節目,大眾對自然保育的觀念也有明顯提升,「這條路真的走了很久!」

年輕時,麥覺明在意的是如何攻克高山,完成登頂目標;步入中年,他的心境也有了明顯轉換,現在驅動麥覺明走向山林的,更多是團隊和粉絲對《MIT台灣誌》的期待,他把所有登山裝備都放在工作室,隨時準備出發前往下一個外景地。 「只要觀眾想看,我們就會繼續拍下去。」

10_個人照_南湖圈谷_麥覺明導演Photo Credit: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本文經臺北文創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